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翻译理论?
这个太多了,数不胜数,挑些比较有名: 中国:道安的五失本,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瞿秋白的宁顺而不信,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三美等。
西方:奥古斯汀的“译者受上帝感召”说,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多雷的翻译五原则,纽马克的交际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施莱尔马赫的让读者适应作者等。
功能翻译理论语翻译目的论的区别?
对等理论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然而,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应运而生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交际涵义。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国外的翻译流派有哪些?
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翻译理论划归为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和解构主义学派三个主要流派。从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理论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于是出现了翻译研究中的布拉格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英国社会语境学派、科学学派以及其他一些泛语言学学派,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使翻译研究的结果显得比较“直观”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