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理论的创立者是谁?
跨文化理论,即文化差异理论。创立者是霍夫斯泰特。
霍夫斯泰特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
文化的六大特征和四大功能?
文化的特点
1、超生理复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制起。
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纵向传递(代代相传)和横向传递(地域、民族之间)两方面。
5、变迁性与堕距(滞后):变迁性是指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是处于变化中的。
文化的四大功能: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简述文化学的初创与形成脉络?
孕育篇主要阐明文化学最初是从历史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中脱胎而来。在此篇中,分别对维柯、赫尔德、伏尔泰、孔多塞、孔德、斯宾塞、泰勒、摩尔根等人的思想做出分析探讨,阐发他们思想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学思想,并以引来提示文化学在孕育阶段所具有的特点。
初创篇重点阐述传播学派、社会学派、心理学派、功能学派、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对上述五个学派中的主要人物思想的探析,阐述各流派在文化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并指明由于上述各流派在文化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并指明由于上述各流派仍未完全摆脱依附于其他学科的状况。因此,对于文化学说的发展来说,仅仅是处初创的阶段。
形成篇主要阐述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文化人格学派以及俄国、前苏联、俄罗斯文化学,揭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化学说发展的新特点。在这一阶段,美国著名文化学家环特经其两部有影响的理论专著——《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1964年)《文化的进化》(1956年)为标志,表明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学已初步形成。怀特也因此被誉为“文化学之父”。
中国篇通过对中国文化学发展轩迹的大致措述,表明作为东方国家的中国,尽管在文化学的研究上迟于西方,起步较晚,但材料也十分丰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必然在文化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