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形成场的理论验证
验证实验一:
为了验证谢多雷克博士所提出的形态共鸣理论的真伪,英国电视台1983到1985年进行了公开的实验。
首先,电视台准备了两幅画,这两幅画不仔细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不过有很多颜色夹杂其中罢了。但其实画中有画,其中一幅是一个戴帽子的女性,另一幅是一个蓄着胡子的男性。
接着,电视台在电视上揭晓了其中一幅画的答案。而在揭晓这一答案前后,电视台分别做了两幅画的辨识实验,目的是观察电视揭晓答案前后,观众回答的准确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当然,两次实验所选取的观众是不同的,参加电视播放后实验的观众并没有看过电视播放的内容,所以也就不知道到底哪一张是电视上所揭晓的答案。
结果如何呢?电视台播放蓄胡子男性的频率要明显高于戴帽子女性。为慎重起见,电视台还使用了与英国及爱尔兰无关的其他国家的人物形象。可结果是,参加播放后实验的观众猜对的比例,竟然比播放前的多了三倍。
这个结果正说明,许多人将已经知道的答案,给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某种暗示。用形象共鸣理论可以解释为,在之前的观众那里形成了能正确识别画中画的形象之场,从而使答案的准确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谢多雷克博士的理论还可以解释遗传现象。也就是说,遗传不仅仅是遗传信息的再次复制,同时还因为有形象之场的存在。其他诸如被称为同时性的巧合,或者荣格所提倡的集体无意识及原型,都与此有关。所以很多重点也在打破形象场,使自己有意识不做控制者(控制者首先是被控者),还有比如史蒂芬・柯维所倡导的观念。
【注】 本段内容有待考证,尤其是“戴帽子的女性和蓄着胡子的男性”并无出处和文献支持,读者可搜索Rupert Sheldrake, 1983, BBC experiment自行考证。见谅。
验证实验二:
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导致结果(如暗箱操作或本身该项统计由于地域和人群不同两项统计的最终结果也可能因此浮动比较大)。为了验证谢多雷克博士所提出的形态共鸣理论的真伪,于是部分科学家做了另外一些实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860只白老鼠分成两等分分别在距离10.8英里的两个实验室做了三个阶段的实验:首先在A实验室用300只白老鼠进行一项简易的迷宫实验。让一只白老鼠进入简易小型迷宫盒,测试白老鼠正确通过迷宫的时间。实验室一共有10个迷宫盒,同一时间让10只白老鼠进行迷宫实验,同时记录他们通过的时间,如此反复进行30次实验,也就是第一阶段的300只白鼠实验,而在第一阶段中科学家们通过这些数据观察到从第4次实验开始白鼠们普遍通过的时间取平均值在小范围内总会比前次要短一点,而测出的300只白鼠通过的平均时间大约为48.6秒,而第10次实验平均时间大约33.9秒,相对于第一次的62.7秒几乎快了一倍,虽然每一批次的十只白鼠与之后进行实验的白鼠没有直接接触,但科学家们不否定有他们通过其他方式交流的可能性,毕竟在同一个实验空间里,于是第一阶段就此告一段落。而第二阶段仍然是在A实验室里进行,不过时间比起第一阶段来要推后了72小时,这第二阶段是观察A实验室里剩余的130只白鼠的通过同一个迷宫盒的时间,按道理实验结果130只白鼠通过迷宫盒的平均数值应该也是48.6秒左右,然而这次他们发现平均数值居然在28秒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只白鼠都比第一阶段的平均数据快了20秒左右,比第一阶段的第30次实验数据都快上不少,然而这第二阶段并不能完全说明是由形态形成场,与第一阶段一样,可能是白鼠们之间在同一个空间里有“交流”或者可能白老鼠会通过某些方式在迷宫盒留下“标记”让接下来的白鼠更容易找到终点等等,不过这比起互相之间数据完全相似的实验结果来说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结果完全有必要进行第三阶段。而第三阶段是在第二阶段结束后的10天后,科学家们在另外一个实验室,就是与A实验室相隔10.8英里的B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同样存在430只白老鼠,这一次他们用了全新的10个迷宫盒,也就是说这10个迷宫盒完全没有白老鼠走过。在第三阶段的第一次试验结束后科学家们都惊呆了,这一次十只白鼠们都是以最短的路线走完迷宫,平均时间约在28秒左右,与第二阶段的时间惊人的相似,而接下来的所有实验同样都是28秒左右。第三阶段最终结果430只白鼠通过迷宫盒的时间都停在了28秒附近上。这个实验数据让科学家们得知完全不相干也没有交流甚至没有见过面的两批白鼠居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做同一种实验,存在“经验积累”的效果。
难道它们可以发送某种特定的电波让附近其他白鼠明白?或者白鼠甚至世界所有生命根本就是一种“终端”,只是接受来自“主机”上的信息以及反馈信息,而“主机”以一种形式让附近甚至更远的其他生命潜在感知到一些东西?如果这一发现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证实的话,科学家们相信人类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