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所有知识点都源于书本,书本是考试的基本,所以当参考题目有争议时就以课本为准.
频率理论:罗·费尔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难以解释人耳对频率的分析.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频高短鸣,频低长鸣.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就位置理论.解释低于500Hz.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频低蜗顶,频搞蜗底(镫骨),难以解释500Hz以下.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Hz,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听觉的这些理论,很多是重复的.只是对一个现象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来说,只提频率说和位置说两种学说.互补已经足够了.
神经齐射是频率说的发展,而行波理论是是共鸣论的发展.
频率说本来解释到1000赫兹就不行了,现在发现了神经可以齐射,所以频率说的范围提到了5000赫兹,高于5000赫兹的话,即使神经能够齐射也不能震动那么快.
而位置说的话低于1000赫兹就说不通了,因为此时整个基底膜是一起震动的.
所以加以比较之后.
1000赫兹以下:频率说解释
1000到5000赫兹:两种理论都可以5000赫兹以上:位置论解释
提出公平理论的是谁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
最先提出宇称概念的物理学家之一的是谁
是牛顿。牛顿用质量和速度的乘积,表示量度运动的物理量。牛顿把它叫做“运动量”,就是现在说的动量。
1687年,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某一方向的运动的总和减去相反方向的运动的总和所得的运动量,不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还指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共同重心的运动状态,也不因这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改变,总是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动量(Momentum)又称线性动量(Linear Momentum)。在经典力学中,动量(是指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kg·m/s ,量纲MLT?1)表示为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是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的物理量,指的是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动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提出热动假说的是哪位物理学家
热动说是一种解释热现象的学说,由伦福德伯爵于1798年引入,并由法国物理学家尼古拉·卡诺进一步发展。这一学说指出热量与机械功在改变内能方面是等价的。这一学说的验证与热功当量的测定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