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对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

bdqnwqk1个月前学者9

1、绝对收入理论:是由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他强调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所说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其核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2、相对收入理论:是由杜森贝提出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
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

(2)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3)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绝对收入理论与相对收入理论对立的两个分歧点是:

1、前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绝对收入水平决定,后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

2、前者认为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后者认为二者间大体保持一种比例增长关系。

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是比例的或非比例的关系的命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非比例的,则意味着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将以更大速率增长,由此即产生出如何把超比例增加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

相对福利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有个理论叫做“相对收入假定”,他认为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固然首先取决于他的实际收入与绝对收入,但他也要根据自己的相对收入来进行必要的调整。
所谓相对,除了与他自己的过去比以外,主要是与他周围的人比。相对收入影响消费,影响心情,进而影响他的福利。这种从比较中得到的福利被称之为“相对福利”。
所谓“周围的人”是指与你的生活有一定关联的人。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社会环境之中的。
跟不同的人相比,心理感觉也不同...心理学家总是劝告人们要经常到以下几个地方跑跑:医院、贫民窟、殡仪馆,这能增加他们的“相对福利”,得意者不至于得意忘形,失意者不至于上吊自缢。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劝慰不幸者的最好办法,是给他讲更不幸的不幸,使之平添许多“相对福利”,从而抵销他的痛苦。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讲道:一个假的莎翁剧团演出很差,但看过的人却都不肯说不好,其目的在于,既然自己上了当,那么要让别人也上当,这样可使自己的上当有个垫背的,减小自己“相对福利”的损失程度。以前经常搞“忆苦思甜”,目的也是增加我们的“相对福利”,当我们一想起世界上还有2/3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时,不由得幸福感洋溢全身。搞迷信的人编造出十八层地狱的恐怖来吓人,同现代影视恐怖片的作用相似,走出电影院,你会发现生活真美好。西方国家每年都有感恩节,也是要人想想以前的痛苦生活,再吃一顿火鸡大餐,怎不叫人感恩万分呢...
不管人们的心灵是高尚还是卑鄙,“相对福利”总是客观地存在。
当然,“相对福利”终究只是相对的,并不是实际的。我们要努力创造真正的福利,但也不能忽视“相对福利”,特别是在人们日益追求精神满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