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主流的当然是以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起点,其它又有以唐宋、明末清初、马关条约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诸多分法,各有其道理。且容我一一道来。
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目前仍然是官方观点,但具体仍有分歧。有人主张以1839年9月的九龙之战作为起点,因为这是中英双方诉诸武力的开始;有人主张以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的到来为起点,因为这是鸦片战争的开始;也有人认为1842年8月南京条约的签订作为起点,因为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流之外,有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宋世近世说”,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代的开始。
此外,将明末清初作为近代史之开端越来越受到历史学者的青睐。资本主义萌芽之说虽然已经式微,但是明末清初经济的变革和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逐渐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具体到某年,有人认为应当以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当年作为近代史开端,也有人主张以隆庆开海禁作为开端,认为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标志。更多的人主张采用明末清初这一较为笼统的时间观念而不确定历史年限。这种分法的好处在于它重新解读了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并非始于西方的挑战,而是中国历史内部变迁的自然延续。
还有人提出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因为甲午战败第一次刺激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张灏先生把1895年以后称为中国的转型时代。尽管如何变各方都有分歧,但变法图强第一次成为了举国共识。
将中华民国成立作为近代史开端也自有其道理。一方面中国至此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将一部清史一分为二,既方便研究,又方便教学。
在我个人看来,诸种分法各有其道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记住:历史本不分期,分期是出于研究历史的方便,不要因为人为的分期把前后的历史割裂开来。在当前的语境下,我认为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开始的标志、将明清时期作为前近代史纳入近代史研究的范畴是恰当的。
19世纪日本和清朝的国情相同,为什么日本成功,清朝却失败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日本和满清的国情不同,有着很大的区别。
满清是中央集权制度,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满清控制的主要地区,压根不存在拥有军事权力的地方实权派。
甚至满清的王爷都被搞到北京居住,不允许随便离开京城。
如果地方有人造反,用尽心思拉杆子搞起几千人,他面对的是六十万绿营兵和二十万八旗兵,以及地方大量的乡勇。
由于同国家军队实力相差太远,叛乱基本都是寻死,短时间内就会被消灭。
而且,中央政府掌握着全国的财政收入,具有很大的经济实力,对付地方叛乱是轻而易举的。
相反,日本则完全不同。
日本幕府虽统治大部分领土,掌握大部分财力,但地方仍然有掌握军权的大名。
而且在大名的控制区,幕府是不能随便干涉行政权的,形成了国中之国。
而诸如萨摩藩、长州藩,都有很强的实力。萨摩藩甚至可以独自吞并琉球国!
在明治维新之前,萨摩藩和长州藩通过和洋人贸易合作,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经济上也有长足进步,加上其他一些藩镇大名的支持,他们完全有对抗幕府的实力。
另外,中日的经济模式也不同。
在中国,严格来说没有大商人,只有一些红顶商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人只是官员的手下而已,用今天的词就是白手套。
任何强大的中国商人,只要官员要对付他,他一夜之间就会完蛋。
所以,商人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势力。
在日本,由于大名的割据,很多城市出现了超级商人。这些商人在幕府眼中,自然是无足轻重。然而,由于日本实际上是分裂的,商人具有极大财富以后,可以在大名间投机,进而获得政治利益。
于是,大商人同大名结合,形成了政商集团,商人继续演变为后来的财阀集团,具有很强的实力,甚至可以操纵政治家。
在洋人杀过来以后,满清政府和日本德川幕府其实没有区别,只是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借此打发洋人,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满清内部反对派,没有什么武力反抗的实力。而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乱叛军,严格来说同洋人入侵无关,他们的要求也不是进行改革。
所以,满清受到的内部压力很小,加上本来就是集权制度,很容易就将不满的人镇压掉了。
但日本不同。
日本大名拥有军权,大商人则有经济实力。这些日本实权认为,如果继续维持今天德川幕府的统治,只能让德川家族和依附他们的爪牙德利,对日本的国家民族,包括大名和商人们自己都是灭顶之灾。
因为长州藩和萨摩藩都曾和洋人开战,被打得落花流水,萨摩藩的首府都被洋人炮击。
这种情况下,如果日本不仿照西方进行改革,最终就会沦为印度或者越南那种殖民地,国民成为二等公民甚至奴隶,国家陷入万劫不复。
所以,大名、商人以及日本有识之士的精英人物,都支持对付幕府,仿效洋人进行资本主义改革。
但幕府不愿意放弃权力,双方发生激战,倒幕派用武力打垮了幕府,随后开始明治维新。
然而在满清,对不起,当时没有人有实力打垮满清政府军队,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根源就在皇权既得利益集团舍弃不下特权!即使“洋务运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工业生产方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医学体系。但一旦触动《宪政》体制便被严厉禁止!
“君主立宪”这条道路走不通,变革就很难彻底。其实晚清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军队建设并不逊色日本。北洋水师与袁世凯的新式陆军相当先进。
日本人并不憎恨美国佩里将军强行打开国门,今天的日本更加感谢麦帅立宪!是这两位美军统帅改变了日本。
本来大清如果实现君主立宪,慈禧早一天退位, 历史 便会改写,蒙古也不会分离,海参崴,贝加尔湖都可能收回! 历史 无法假设。
中国工业起步不迟于日本,然而百年来我们落后了。两个民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是现实!以慈禧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毁了大清,大概这就是宿命吧!
2021.7.16.作于山西太原
国情毫无相同之处。
中国是大陆民族。倭国是海洋民族,还多年有海盗传统, 与英格兰 非常相似。
中国太大,倭国很小,从发展程度看,自然是小国能够迅速看到成果。 而当时的列强比如沙俄、倭国、英国这些 并不想中国富强起来让自己失去殖民地市场。
倭国 历史 上就没有中央集权,幕府其实也就是一个最强的军阀,因此倒幕运动在地方大名支持下能够成功。而中国当时控制在满清贵族之手,所谓皇帝与维新派无兵无权,只能任人宰割。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19世纪日本与清朝的国情完全不同,日本的“洋务运动”比清朝早了半个世纪。
近代史里最大的错觉就是“19世纪日本和清朝差不多”。
事实上差太远了,从体制上说一个是老虎,一个是橘猫。
日本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以来,一直采取的是“中央+封建制”混合政体,日本当时有许多诸侯虽然臣服于德川幕府,但是在自己领地内拥有几乎绝对的行政权。
比如日本萨摩藩早在1843年就开始大规模仿制西方武器和轮船,这换成清朝,差不多类似于广西省和海南省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洋务运动。
到了1865年日本另一个诸侯国,佐贺藩自行自造了几乎全国产的蒸汽船“凌风丸”号,这艘船和清朝安庆内军械所徐寿设计制造的“黄鹄号”还不一样,“凌风丸”是可以使用的。
在明治维新前夕,日本接受过“兰学”教育的人有9000人,当然这个人数不见得准确,日本“兰学”也不能直接和19世纪西方近代科学划等号,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在明治维新开始时,日本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西学”人才储备,许多明治政府高官在幕府时代就已经接触、学习过“西学”。
日本佐贺藩在清帝国开设同文馆之前就开设了“藩学稽古所”,教授领地内武士学习英文和西学。
而另一方面,在明治维新以后一直被塑造成保守派代表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也并不保守,他的弟弟就是有名的“兰学家”,他的好友就是实行了“洋务运动”的佐贺藩藩主,而且他还终结了幕府长达300年的锁国令。
可以说明治维新前日本政界事实上已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保守派了,无论是幕府还是维新草莽还是草莽幕后雄藩,日本上层对于“改革”这件事已经不存在疑议,他们的矛盾实际上是究竟谁来主导改革。
这和清帝国完全是天壤之别,清帝国政界一直到1900年以后才达到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状态:没有人再反对学习西方。
日本正是因为政体与清朝完全不同,不少地区拥有本地区完全的行政自主权,所以他们不需要请示江户,也不需要江户批准就可以自行进行“西化改革”;而这些地区改革的成果又反过来刺激到了德川幕府中枢,使得德川幕府中枢也必须为了压制这些半独立诸侯因为“西化改革”而增强的实力,自己也必须进行改革。
这样“刺激―应对”就像是催化剂,使得日本不管是幕府还是诸侯都在很短时间形成了“一定要变法维新”的共识,所争执的只不过是谁来主导变法维新。
而清朝所有精英阶层形成一定要“变法维新”的共识,要到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
换言之,日本差不多在1860年就已经形成了改革共识,开始进行全国性维新变法;而清朝比日本晚了整整四十年。
大家好,以大量文献看清 历史 真相,请跟我来。
一边洋务运动,一边明治维新。
日本同样闭关锁国,1638年岛原之乱彻底宣告了幕府锁国制度的形成。只要是从海外回国的日本人一律处于死刑。西方人不能踏入国土半步,不能与日本百姓接触。
根据日本《锁国论》的记载,日本曾先后八次下锁国令,关闭了所有通商口岸。
1853年7月的一天,由四艘炮舰组成的美国舰队在柏利少将的率领下,强行闯入日本的浦贺港,第二年,日本被迫在神奈川签订了开港贸易的《日美亲善条约》。
1854年美国海军佩里准将率军打开日本国门,史称黑川事件。
为什么同样是闭关锁国,为什么日本就成功了?
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几代学者费尽心思提出(满蒙非中国)。
从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学者,佐藤信渊(1769-1850),的《混同秘策》。
田松阴(1830-1859),的《幽囚录》。
日本海军省间谍宗方小太郎(1864―1923)《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
京都学派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支那论》,
白鸟库吉的,长城以北非中国论”、“中国南北对抗论”
矢野仁一于1921年发表《支那无国境论》
田中义一的《对华政策纲领》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日本几代学者,提出消灭中国的计划和步骤。
田中奏折,奏章全文6700字左右,由序言和若干个章节构成,从书中所列的“对满蒙之积极政策”、“满蒙并非支那领土”、“对支那移民侵入之防御”等标题,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侵略行动作详细安排、周密部署的行动计划。
【满蒙非中国】,我个人认为,日本就这一条计策,比日本发明原子弹都厉害。
清末,就算全世界外国人都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自己还需要分,你是什么族。。。
清朝必须灭亡,因为清朝是一个古代封建王朝。必须被推翻!
但是,如果口号是“推翻帝制”我觉得比那个要“驱除谁”的口号要强的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外蒙出去了,不想留下等着被驱除。
西藏、新疆、内蒙、回族、用不用驱除?台湾高山族用不用驱除?我本人家乡河北省承德,宋朝我们是辽金,明朝我们是关外,地理位置在长城以北240公里以北,才是我们承德市。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打算驱除我们承德?
最有意思是,普通话采集地,就是我们河北承德。也就是说,今天大家说的普通话就是我们承德口音。如果承德不算中国人,那么地球上,就从来没有过中国人。
首先宋朝就有火器,为什么还向西夏、辽国、金国年年交岁币?向金国称臣。成为金国的藩属小国。
明朝也有火器,都无敌天下了。为什么只有两京十三布政司,内陆十三省,云南土司,四川土司(大小金川土司)湘黔土司到乾隆年间才剿灭土司,建署设官?
清朝也有火器,清末怎么被西方揍的?怎么开启近代百年屈辱 历史 的?
因为,一直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米涅弹跟膛线才被普及军队!在1771年苦味酸发明之前。就算你火器的外形,做成火箭炮、原子弹的样子,不管单发还是连发。核心还是硝石(硝酸钾)硫磺、木炭。其射程跟动能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虽然,在15世纪就发明了膛线,但是,一直到19世纪,1849年米涅弹的出现,才得以普及军队。
因为在米涅弹出现之前,圆形的“弹丸”,无法解决封闭住,膛线之间的凹凸空隙,使燃气外泄,圆形“弹丸”大了塞不进去。弹丸小了,动能外泄。弹丸大了最多塞不进去,不射击不开枪影响的只是射速。最要命的是弹丸卡住膛线中间,引起炸膛。而米涅弹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
米涅弹的出现,让只有100码射程之内(100码=91米)的“滑膛枪”彻底淘汰。
米涅弹的“线膛枪”,杀伤距离可达918米,550米内可以保证精确命中。1849年进行的测试发现米涅步枪在15码内可以连穿两张三分之二英寸厚的白杨木木板,两张木板间隔20英寸.
1771 年,英国的P.沃尔夫合成了苦味酸,这是一种黄色结晶体,最初是作为黄色染料使用的。后来发现了它的爆炸功能,十九世纪被广泛用于军事,用来装填炮弹。它是一种“猛炸药”。
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A.索布雷把半份甘油滴入一份硝酸和两份浓硫酸混合液中而首次制得了烈性硝化甘油。
1862年,瑞典的A.B.诺贝尔研究出了用“温热法”制造硝化甘油的安全生产方法,使之能够比较安全地成批生产。
1862年,瑞典的A.B.诺贝尔研究出了用“温热法”制造硝化甘油的安全生产方法,使之能够比较安全地成批生产。
1863年,J.威尔勃兰德发明出了梯恩梯(TNT)。梯恩梯的化学成份为三硝基甲苯,这是一种威力很强而又相当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穿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它在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广泛用于装填各种弹药和进行爆炸,逐渐取代了苦味酸。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1年―1864年,长达13年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期间,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太平天国的19年后,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中法战争。
太平天国的30年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3年的太平天国,人口损失是整个二战全世界各国死亡人口总合,相当于南方十八省,在13年内,最少打了三次抗日战争。
失败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
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安徽怀宁,后迁至南京。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上海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上海
(开平矿务局) 1876年 河北滦县
(机器织布局) 1878年初建,1893重建 上海
(电报总局) 1880年 天津。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福州
(兰州织呢局 )1878-1880年 兰州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年 武汉
(湖北织布局 )1892年。
1864年,曾国藩将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内军械所”。这是近代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词条的前身。
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4年迁江宁(江苏南京),改建为金陵内军械所。
同治元年七月初四日,华蘅芳、徐寿所作火轮船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气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二窍则气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二窍则气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演一时。”曾国藩非常满意,感叹道“窍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卷14)
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该厂可修造大小铁船,开花炮,洋枪等。
1865年9月,由两江总督李鸿章禀报朝廷,成立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将由丁日昌,韩殿甲所部及原苏州炮局的一部份,曾国藩委托容闳在美国纽约向朴得南公司(Putnam Machine Co.)所购买的100余种机器,全部并入江南制造局。
1867年夏,在上海城南高昌庙,兴建新厂。其原因是原址为美国租界。
建成汽炉厂,机器厂,轮船厂,熟铁厂,洋枪楼,木工厂,铸铜铁厂,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暨中外工匠居住之室等。
1869年增汽锤厂,改建枪厂。
1873年设军械所。
1874年设操炮学堂。在龙华购地设黑火药厂。
1875年改汽炉厂为铁船厂,继又改为锅炉厂。设枪子(子弹)厂于龙华。
1876年建火药库于松江。
1876年李兴锐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改汽锤厂为炮厂。
1877年于炮厂对面购地设置炮弹厂。
1878年改操炮学堂为炮队营。创设水雷厂。
1879年4月,聂辑诚虻鹿都田厂购置粟色火药二百吨,分三次运沪,该厂并充拨派洋匠一名来华教习。聂是曾国藩的女婿。
1879年改军械所为军火处,又于龙华添设栗色药厂。 1878年及1879年两年中,制成2900杆后膛洋枪,后膛枪弹177万7千5百,前膛枪4000杆。刊行翻译书十种。
1880年及1881年两年中,制成5000杆后膛洋枪,后膛枪弹41万2千6百,前膛枪3500杆。
1882年苏淞太道邵友濂为总办。制成2600杆后膛洋枪,后膛枪弹115万9千9百,前膛枪7600杆。
1884年始造林明敦中针枪(雷明顿轧机组,中心火)。
1890年,因造炮之钢料,钢弹及造枪所须之钢管必须购自外洋,刘骐祥奏请购买炼钢,卷枪管之机器,炉座各一副。共计每日可出钢三吨,枪管一百枝。
1890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骐祥呈文,“后膛枪式日新月异,种类不一,其较为精致者,则以毛瑟(毛瑟),黎意及哈吃开斯(温彻斯特霍奇基斯)为最。
职局所造林明敦中针式样,已嫌其旧。今王世绶与华洋枪匠,仿造英国新出之兵枪,名日新利枪。其机簧有似乎毛瑟较为灵巧省便,其枪筒有似乎黎意而较为轻利。所佩药弹铜卷系用无烟火药七厘,实以包铜之铅子,形长而细,施放可及三千码之远。
1893年1月,总办刘骐祥呈文采购无烟火药机器。每日生产十六小时,可生产无烟火药一千磅。并能制造炮棉及硝镪水(硝酸)。
1895年7月,总办刘骐祥覆张之洞电,每年可生产快利步枪1500杆。
1895年9月,会办潘学祖覆张之洞电,每月可生产快利步枪170-180杆。枪管及零件均用湘铁及洋铁在厂内自造。
1895年设火药库于浦东。
1895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奏报该局委员候选直隶州知州王世绶自行制成无烟火药,每年可生产六万磅,洋匠自谓不及。
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派人查访沪局情况,“制造局积弊,在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故司员两项,几至二百,实属冗滥“。
1896年,苏淞太道吕海寰任江南制造局总办。该年拨解浙江台湾林明敦中针枪100杆,黎意枪180杆。
1897年,苏淞太道蔡钧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每年可造快利枪1500杆,快利枪子一百二三十万粒。
1897年,张之洞比较湖北枪炮厂与江南制造局所生产之枪式,致督办军务处之咨呈。如上述,并说道:“直拉式枪机,当枪机受热膨胀时,进退均涩,手力不足,每须佐以足力”他并提到沪枪膛线六条,可见并未按原计划七条进行。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负责湖北兵工厂,该厂一向生产汉式仿德国委员会8毫米口径步枪,军务处有意统一枪型,可能当时江南制造局的快利枪呼声较高,因此他在此函中,把快利说得一文不值。以免弃鄂从沪。
1898年7月28日,与地亚生洋行签约购买机器,生产德国88年定制毛瑟(步枪委员会,与毛瑟无关),小口径步枪的机簧管,接套,表尺的铡床,车床10副。
1898年8月4日,与信义洋行签约购买机器21具,生产小口径毛瑟步枪弹药,共英金5,071镑。其目标为每日8个小时,制造枪子并弹头齐全共一万颗。
1898年12月17日江南制造局呈刘坤一遵议扩张制造及经费因难。每年生产小口径毛瑟步枪(毛瑟1871步枪之11毫米称为大口径毛瑟枪)1800余杆。
上年奉神机营调取快利枪1200杆,枪子72000颗。又奉练兵处调取快利枪2000杆,枪子50余万颗。
本年奉北洋拨快利枪300杆,枪子160万颗。代湖北制老毛瑟枪弹二百万颗。代广东省造洋枪管500根。
1898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所有生产的枪械的重量和尺寸,其中提到步枪有:
快利连珠后膛步枪
德国老毛瑟单响后膛步枪(1871年)。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厂房
美国温者士连珠后膛马枪。
德国老毛瑟单响后膛马枪。
由于清廷屡次拟议各军统一使用七九公厘子弹,并统一样式。江南制造局这一年开始生产7.9毫米新毛瑟步枪,与湖北枪炮厂所造相同,仿自德国委员会步枪。
1901年2月报告,秋季制枪械生产,快利连珠步枪后膛洋枪,生产429枝。毛瑟后瞠洋兵枪,190枝。精利步枪3枝。
1901年6月报告,冬季制枪械生产,快利连珠步枪后膛洋枪,生产182枝。毛瑟后瞠洋兵枪,230枝。精利步枪2枝。
1901年7月报告,春季制枪械生产,快利连珠步枪后膛洋枪,生产75枝。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343枝。精利步枪3枝。
1901年11月报告,夏季制枪械生产,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518杆。
快利枪停产。
1902年张之洞奏请将快利连珠步枪后膛洋枪作废。 1902年拟将船坞及轮船,锅炉等厂划为商办。并将制造铜壳等事宜,归入于龙华分局,并于该局设铜壳厂,复设工艺学堂。
1902年5月报告,秋季制枪械生产,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518杆。
1902年5月报告,冬季制枪械生产,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505杆。
1902年9月报告,春季制枪械生产,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530杆。
1902年9月报告,夏季制枪械生产,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661杆。
1903年改设炮弹厂于机器厂东首,以水雷厂并入。而熟铁厂亦并于机器厂。
1903年1月报告,秋季制枪械生产,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650杆。小口径新毛瑟后瞠马枪4杆。
5月报告,冬季制枪械生产,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662杆。
6月报告,春季制枪械生产,小口径新毛瑟后瞠兵枪,589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后又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本身也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于1937年停办。日军占领上海后,将其场地和机械并入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所至1953年,又更名为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晚清世代,张之洞在湖北,创建湖北枪炮厂,并生产了最有名的步枪,“汉阳造”。
到1896年,清末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的“汉阳造”步枪,也已经晚了。
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开始生产“汉阳”步枪,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汉阳造”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为了弄清大清彻头彻尾失败的原因,先回顾一下之前的一段 历史 !
日本在“推古改革”半个世纪之后,又进行了更彻底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之后日本强盛了起来,结果是唐日白江口海战日本被打回了原型,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再看看所谓的“大清”,进行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十年以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大清和日本开始了较量,结果是大清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马关条约的签订,大清成为了全世界的笑柄!
通过以上的对比,实际上我们已经了解了清朝的腐朽、腐败深入骨髓,不可救药了,可以说是怎么挽救都治不好的病人了,已经是到了“清朝不亡,天理难容”地步的国家了!
今天的满族同胞们,在给清朝找各式各样的借口,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不需要借口的,日本经历过两次努力后,大唐依然能够打败日本!而清朝无论怎么努力都打不过日本,所以,认清清朝的不行,认清清朝是中国 历史 上最差劲的朝代这个现实,才是正人君子应有的风度!
因为日本人只学习唐、宋、明。
被打开国门是相似的,但日本和大清国情迥然不同。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岛国,与外国交流受限,且史上一直在吸收强国的经验,转型容易。
大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巨大。统治阶层满洲只是文化落后的少数族裔,维持对四亿汉人的统治是其核心利益,开放宽松后会崩盘。所以大清不愿意,也不会真正地开放。
清朝利益集团和山头跟西方卖毒品给国人,腐败攻客只要自己过好了,通敌让人民水深火热,最终结束。
日本是一个爱学习的国家,和族是一个爱学习民族。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停进步,国家也一样一个国家不断学习他国优点和长处,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强大富裕。看看日本七世纪孝德天皇习学大唐,十九世纪末明治天皇学习西方成为当时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