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激励理论的理论发展

bdqnwqk2个月前学者10

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麦克利兰对成就需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十分有说服力的推断。首先,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他们会从这种环境中获得高度的激励。麦克利兰发现,在小企业的经理人员和在企业中独立负责一个部门的管理者中,高成就需求者往往会取得成功。其次,在大型企业或其它组织中,高成就需求者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原因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只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感兴趣,并不关心如何影响别人去做好工作。再次,亲和需求与权力需求和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麦克利兰发现,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权力需求很高而亲和需求很低的人。如果一个大企业的经理的权力需求与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相结合,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成功。最后,可以对员工进行训练来激发他们的成就需求。如果某项工作要求高成就需求者,那么,管理者可以通过直接选拔的方式找到一名高成就需求者,或者通过培训的方式培养自己原有的下属。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很有应用价值。首先,在人员的选拔和安置上,通过测量和评价一个人动机体系的特征对于如何分派工作和安排职位有重要的意义。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求的人需求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

工资和人际关系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用什么样的因素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过程性激励理论着重探讨人们接受了激励信息以后到行为产生的过程;强化型激励理论则强调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这些理论都有独到见解,又都有一定片面性。综合型激励理论则对已有的激励理论进行概括与综合,试图全面揭示人在激励中的心理过程。
综合型激励理论包括波特尔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和迪尔的激励模式。这里只对前者作简要介绍。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彼特尔(L.W·Porter)和劳勒(E·E·Lawler)提出了一种激励模式。
他们在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的基础上,把激励的心理过程依次排列,并标明努力(动机所驱使的行为力量)与绩效、报酬之间的联系,也考虑到行为结果对后继行为的反馈作用。
这一激励模式表明,要使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上取得较好成绩,首要一步是要激励、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第二步,当人经努力取得绩效时,这绩效又成为对人的激励。此时应予恰当的评价并予报酬。第三步,报酬的公平与否会影响人的满意度,满意度又会成为新的激励。如此往复运动,使人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在激励模式中,除动机、努力之外,人的工作或学习绩效以及满意度还会受到其它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
(l)角色概念。即人对自己所担负职责的认识。角色概念明确者会尽心职,在位谋政,有助于努力取得成绩。
(2)技术、能力。一般地说,在努力程度相等时,技术、能力水平愈高,绩效愈大。
(3)评价公正。评价是酬报的前提条件。必须公正客观。所谓工作绩效评价,是指对一个人工作成果进行质量、数量分析。评价方法一般分客观法、主观法两种。客观法即根据工作成绩的数据进行质量、数量评价。主观法是主观上估计。评价形成一般有:由上级评价;由同级评价;下级评价;局外人评价。
该激励模式意味着,要激励人工作、学习积极性,以出色完成任务,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条件:
(1)要使人看到,他的工作或学习能向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即能满足他的某种需要);
(2)要使人感到这些东西与他的工作或学习绩效相关联;
(3)要使人相信,只要他努力,就能提高工作或学习绩效。这三者缺少任何一项,都会降低积极性。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条件与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所揭示的原则是一致的。
1强化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所谓强化(rein- forcement)是指个体表现出适当或正确行为后给予奖赏正强化,或表现不当或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使从而行为受到影响的处理过程。强化型激励理论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强化来激发动机从而导致预期的行为。
(1)操作条件作用强化论。这一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由于某种需要而产生探索或自发的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某一行为达到目的,那么这种行为就受到了强化,人就学会了用这一行为去操纵环境,达到目的,满足需要。由于这种行为是基于需要自发的,故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或工具性条件作用。总之,该理论强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就起到了强化、激励的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时,该行为就会弱化或消失。
根据这一理论,在激励行为动机时应当遵循这些原则:①要有目标,使人的行为有明确的定向;②小步子,即把达到目标的整个行为过程划分为若干小的步骤,使人的行为一步一步受到引导;③及时反馈,即让人们及时知道自己行为的结果;④适当奖罚。
(2)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论。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一)的社会学习理论(亦称观察学习理论)中的概念。替代强化(Vicariousreinforcement)是指人们不直接参与某一活动,也不需亲自体验直接的强化,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使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况下也作出这种行为或抑制这种行为。替代强化论就为榜样作用、从众、模仿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控制人的行为,就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同伴示范(如老兵给新兵示范)等等使人们受到替代强化,激起相应的行为动机,产生预期的行为。
所谓自我强化(self-managed reinforcement)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但通过教育、指导,也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具备这种能力。在进行教育、指导时,主要应帮助人们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让人们自己确定评价标准,使之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只要某人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就说明他具备了自我强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