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系统理论的学者是?
系统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在1932年发表的抗体系统论中提出的。
系统论中认为,关联性、时序、动态平衡性、性整体性、等级结构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
贝塔朗菲倡导系统、整体与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做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由此奠定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
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
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
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为什么说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李普曼?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1972年由麦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而李普曼早在1922年就在其著作《舆论》中提出了与议程设置理论类似的观点。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制造的"外在世界"构成并影响了"我们头脑中的世界",这与议程设置理论中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说法是一致的。
李普曼认为,人们不可能直接了解所有的事情,只能寻求媒介的帮助,而媒介提供的是"虚拟环境",人们却错误地以为"虚拟环境"就是"现实环境",这个观点也与议程设置理论有关。
中国礼仪有多少年的历史?
1、 礼仪的萌芽时期是在公元前5万年到公元前1万年期间。
礼仪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萌芽,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会为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初创时期在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22世纪。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左右。
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殷王朝后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4、礼仪在东周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西周末期,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5、礼仪的强化时期在封建时期的强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 。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6、 礼仪的衰落和变革。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当清王朝土崩瓦解后,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就是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往大了说有接近两万年的历史了吧,往小了说也有三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