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学者是谁
应该是:周敦颐.
周敦颐、程颢创立理学(程颢师承周敦颐),后经朱熹等发扬.
唐中叶以后,韩愈等儒学大师积极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开了宋明理学之端绪.北宋时,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则继续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由此,儒学得以复兴,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援道入儒与周敦颐的濂学学派1.周敦颐生平及著作周敦颐(1017-1073 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学者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家学深厚,青少年时期便得儒学思想教诲.父亲周辅成为宋初进士,仕县令,在周敦颐15 岁时去世.之后,他由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抚养和教育.20 岁时,得荫补,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提点刑狱等官职.居官30 余年,一直为州县之吏,但所在任上皆有治绩.
谁最先提出显性和隐性整合的教学法
英语显性语法教学与隐性语法教学的整合
在外语教学领域,一个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是,外语应当有意识地去学习,还是无意识地去习得。对外语学习的本质认识这一分歧,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方法。对于语法教学,不同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传统的教学支持的是以语法—翻译法或3P法为代表的显性语法教学。显性语法教学有着自身显而易见的优点,比如语法规则通过教师的讲解十分明确,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再通过大量的句型训练使学生对语法项目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在语法考试中,学生往往会取得较高的分数。然而显性语法教学过分重视语言的形式,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却效果较差。20世纪70年代,随着听说法的兴起,显性法与隐性法的对立趋于明朗化,动摇了显性教学法的传统地位,更多的学者主张隐性教学法。隐性语法教学将语法点融于语篇,目的是使学习者清楚地认识话语的意义和功能是如何受到语篇的限制,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法。然而隐性语法教学过分强调学生一方的作用,主张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自己发现、总结并学会语法规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语法规则,因此在输出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语法错误。发展至今,显性法与隐性法仍然是外语教学界的一个具有较大争议的问题。 笔者认为,显性语法教学和隐性语法教学各有利弊,但两者并不相互矛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现实环境和条件,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兼并采用显性教学法和隐性教学法。本文以阅读中的难点语法为教学目标提出了一种新的整合语法教学方法,即显性语法教学与隐性语法教学的整合。该整合是在信息加工模式、输入假说、输出假说以及接口说等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根据所选文章以及语法的特点,作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整合语法教学模式。在所选的三个教学案例中,前两例采取先隐后显的方法,后一例采取先显后隐的方法。并且作者对每一个案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说明。通过作者全面的规划和阐述,读者可以对整合语法教学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教学实例的展示,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阅读中的难点语法,整合的教学方法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得以平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输出更加高效准确;除此之外,学生对目标语的语法规则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并可以使用目标语流利地进行交际;真正做到了形式和意义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