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书籍?

bdqnwqk1个月前百科10

易中天的作品有《闲话中国人》、《读城记》、《品人录》等随笔体学术著作,还写了诸多杂文,他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于文学、艺术、美术、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均有涉猎。相关书籍有:《文心雕龙》、《艺术教育学》《中国:牵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书生意气》。

商朝之前的文学著作都有哪些?例如:《黄帝内经》《易经》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商朝之前没有成型的文学著作。有文字记载并被认可的作品有:
1、诗经中收录的某些篇目,可能产生早于商朝(争议)
2、<吕氏春秋>记载的<燕燕歌>和<候人歌>,它们分别作为北音之始和南音之始
3、《南风歌》、《越人曲》等一批民谣,(但真伪争议很大)

到了春秋战国,文学作品很少,像《十三经》等作品最初创作没有文学目的,不是经学就是哲学著作。

秦汉时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秦代重要的篇目是李斯的《峄山碑》,比较有文学价值,汉代的文学作品就太多了,比如:
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乐府诗:《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三国时期:
建安风骨:《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诗)、《典论》(论),《洛神赋》(文)
六朝:《哀江南》《春赋》(文)《文心雕龙》(论)各种六朝诗
隋唐-清(略)

(上古之后,文学作品繁多,详尽列举是不可能的。请楼主自己查阅作品,推荐《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书,但需要说明的是,将先秦经学、哲学、史学著作混同于文学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文学的完全自觉,严格地说,是在六朝时期,请斟酌。)

小说的来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小说修饰一番用来求得高名和美誉。”小说的名字,是早是从这句话来的,距今已有两千年了。可是那时“小说”一词的含义与现在的所谓小说并不相同。那时,小说是指争辩中用的词语,是与“大达”相对称的。大达,是指学说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说,是指微细琐屑的言语,与大达不能相提并论,属于贬义词。

到了汉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汉书·艺文志》里,把小说列为独立的一家,并说:“小说家者流,街头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同时列出许多他认为是小说的作品,这才与现在所说的小说相近了。汉代的小说作品,正如东汉人桓谭在《新论》中指出的那样,大都是“残丛小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作品摆脱了“残丛小语”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划和情节,结构趋于完整。从此,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裁,独立于文学之林了。

小说到唐代叫作“传奇”,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小说与六朝的“笔记小说”相比,篇幅加长,故事完整,情节委婉曲折,刻画人物性格细致鲜明。从这时起,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小说,艺术上基本成熟了

有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具体例子(要求:属于文学作品里的,详细具体,有评析)

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意思是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