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求法的人的事例50字?
布鲁诺出生于意大利拿坡里(Naples)附近的的一个小镇Nola,父亲是军人乔凡尼·布鲁诺(Giovanni Bruno)。
9岁的时候(按英文条目为11岁),他前往那不勒斯城学习人文科学、逻辑和辩论术。布鲁诺在17岁时进入修道院隐修(按英文条目为15岁),得教名乔尔达诺。布鲁诺学习亚里士多德学派哲学和Thomistic神学。
24岁时获任命为神父。 这位勤奋好学、大胆而勇敢的青年人,一接触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立刻激起了他火一般的热情。 从此,他便摈弃宗教思想,只承认科学真理,并为之奋斗终身。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被革除了教籍。公元1576年,年仅28岁的布鲁诺不得不逃出修道院,并且出国长期漂流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他四海为家,在日内瓦、图卢兹、巴黎、伦敦、维登堡和其他许多城市都居住过。
尽管如此,布鲁诺仍然始终不渝地宣传科学真理。他到处作报告、写文章,还时常地出席一些大学的辩论会,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
由于布鲁诺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所以天主教企图迫使他当众悔悟,以使他声名狼藉,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切的恐吓威胁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 一些神甫找布鲁诺交谈,说依他的天资,倘若重新回归宗教,苦心钻研教条,肯定会高升罗马的教廷。
他坦然地说:"我的思想难以跟《圣经》调和。" 天主教会的人们绝望了,他们凶相毕露,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似乎早已料到,当他听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
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被烧死了。 由于布鲁诺不遗余力的大力宣传,哥白尼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天主教会深深知道这种科学对他们是莫大的威胁,于是公元1619年罗马天主教会议决定将《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不准宣传哥白尼的学说。
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起了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布鲁诺后被人们称为“继哥白尼之后的天文学家”。
人有利己、追逐利益的属性,是哪个学科的观点?谁提出的?
经济学认为人有利己,寻求利益的天性,最初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
其他学科考察的人,不只从利益角度考虑。
当然,趋利弊害的观点,上古就有。
阐述赫克歇尔-俄林学说,里昂惕夫之谜
赫克歇尔-俄林学说
内容:
1.每一个区域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优势;用优势要素组织生产(资本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并参与国际商品交流
2.低价产品(生产)出口,获得高价回报;进口(本国区域高价生产产品)以低价购入,这样就会促进每一区域的经济发展,获得合作性利益
3.度量
(1)GDP——用GDP单一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汇率法——国际上世界银行用汇率将各国的人均GDP换算为一种货币单位(美元,英镑等)称之为汇率法
汇率——单位本国货币的外币价格或本国货币购买外币所需要的价格.
浮动汇率法(目前采用)——汇率是变化的,价格按市场需求与供给来确定
▲不足:1)国际误差大
2)国内用GDP总值或人均GDP——按省,直辖市,自治区等行政单位进行统计,简便,符合实际,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
(2)国际比较项目(ICP)采用购买力进行评价(PPP)——选择一些商品(代表性),搜集在各国的价格,数量,支出额——用加权平均法进行
(3)综合指标法——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莫里斯人口的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进行
ASHA(美国)——衡量发展中国家执行满足基本需要发展战略情况,有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均GDP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意义: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
(2)正面影响:
1)相互促进和带动
2)竞争意识的培养
(3)负面影响
差距过大
1 )不利于建立微观经济基础
2)不利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易造成发达,欠发达市场供求关系的隔绝,消费差导致文化差异,价值差异从而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加剧
3)引发民族矛盾
里昂惕夫之谜
一、该问题的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力不同质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4.自然资源稀缺
三、里昂惕夫之谜的相关学说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同时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代表性的学说如下:
1.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新要素贸易理论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3.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4.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
5.人力资本说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