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南怀瑾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等,都要进入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乐在其中。
南怀瑾说,一个读书人为了求得高深的学问,每天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奋发上进的求知精神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可以忽略了其中的趣味性,因为只有培养了兴趣,才能在刻苦求学的同时,享受到求学问的乐趣。《菜根谭》中写道:“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意思是说:一个求学问的人,既要有细密的思考、谨慎的行为、刻苦敬业的精神,又要有潇洒脱俗的高超胸怀,这样才能保持生活的情趣。假如只知一味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过着极端清苦的生活,就只会感到生活如秋天的凛冽而毫无春天的生机,这又怎能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开花结果呢?
那么“知之”与“好知”有何区别呢?“知之”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的层次,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偏重于理性,往往人们不能把握自如。所以,当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进行实践的时候,往往难以做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有好处,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来坚持锻炼身体,就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了。
而“好知”触及情感,是由于我们的“喜好”发生兴趣而发自内心的有主动的意愿。就像遇到一位熟识的友人,又如他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虽融融,但还没有达到“物我两相知”的境界。举例说,我们很多人会说自己“喜好”看书,这是真实的,但“喜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浏览浏览,那本翻阅翻阅,觉得有些累了,扔在一边,明天再看一本,这就是“好之者”。这比“知之者”已经有所进步了,但是,动力仍显不足,境界仍显不高。
真正能使自己“乐在其中”的是“乐之者”的境界。用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其中”为赏心乐事,就像最亲密的伙伴一样,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

孔子说颜回,住在贫民窟里,用竹篮子打饭,用瓜瓢舀水喝,人们都忍受不了那种贫困,而颜回自己却乐在其中。还有孔子,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这都是真正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
相传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要为汉武帝立庙堂。朝中文武大臣众口一词,齐声赞同,夏侯胜却据理反对,支持他的只有丞相长史黄霸一人。结果,二人双双被弹劾入狱,宣帝还要治他们死罪。
夏侯胜是位著名的学者,研究《尚书》的专家。好学的黄霸觉得,能和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朝夕相处真是难得,狱中无事,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便请求夏侯胜:“请你给我讲《尚书》好吗?”
夏侯胜听了,不禁苦笑道:“你和我一样,都是犯下死罪的人,说不定明天就会被推出去砍掉脑袋,还有什么心思谈学问呢?再说,学了又有什么用?”
黄霸诚恳地对夏侯胜说:“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能在生前多学一些东西,那么死的时候也会感到心满意足,没什么遗憾的。千万不要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过去啊!”
夏侯胜觉得黄霸说得很有道理,又被黄霸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答应了黄霸的请求。于是,两个人便把生死置于脑后,专心致志地研究起《尚书》来。黄霸学而不厌,刻苦钻研,终于把深奥难懂的《尚书》吃透了。夏侯胜在教学中温故知新,又悟出许多新见解。三年以后,因事态变化,他们都被释放出狱。此时,两人的学问都比从前大有长进了。
生活中的历程如水上行舟:有时风平浪静;有时狂风巨澜;有时顺流而下,一泻千里;有时狂澜如山,迂回曲折。而“乐之”是以热爱真理、热爱生活为前提的,它能使人更加热烈地拥抱生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一个有着“乐之”精神的人,他的生活道路再曲折,再坎坷,也不会被生活的逆境所征服,相反,他能以自己热烈的情感去积极地生活,成为生活中真正的主人。
历史上,许多科学大师、文坛巨擘、实业巨子和在各领域中获得成功的人才,都是从“乐之”的兴趣和爱好起步的。可以说,这差不多是所有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乐之”的动力是一个人最自觉和最持久的动力,有了这种浓烈的“乐之”兴趣,不用任何人推波助澜,他能自动自发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精力,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创造中。“乐之”有时比理想、抱负更容易焕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热忱,更容易凝聚人的意志、毅力。它具有化苦为乐的奇功。它是一种威力无比的潜能,是创造的激发器,是一个人上进持久的动力。
浓烈的“乐之”兴趣,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能引导人向知识的纵深领域进军,能使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将奋斗者推向事业的彼岸。科学家杨振宁曾对上海一家杂志采访他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文章在介绍我的生平时有一个小标题叫作‘终日计算,沉思苦想’。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不同意,尤其不同意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我做物理学的研究没有‘苦’的概念,我觉得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它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如果外人觉得一个人研究物理很苦,那就大错特错了。”
杨振宁教授的话就是我们现实中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最好诠释。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既要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同时又要从中确定一个中心兴趣并坚持发展下去,使其达到“乐之”的境界,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不断产生新的成绩。人自“知之—好知—乐之”,从而走向成功,“知之—好之—乐之”也是人成长成材的一条不变法则,这条法则能指引人尽快向成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