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圣人真实身份?

bdqnwqk2个月前学者13

提起,圣人,

我们心中都会浮现出

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

可是,圣人一定是遥不可及的吗?

不,圣人从来不在神坛上,

而是在你我的心里...

所谓“圣”,汉字的源初之意,就是对一个人修为境界的评价。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中,最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评判就是“内圣外王”之学。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都有追求美好人格和和谐秩序的思想,但如何阐释内圣外王,诸子却大相径庭。

相比于道家主张的清虚、法家主张的虚己等思想,儒家思想对内圣外王的解释要更加具体和容易理解,而且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八条目”的思想,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如果按照孔子的理想与追求,圣人的标准是非常难达到的,即便是上古贤人尧舜都难以做到。

因此从上古到秦汉,符合儒家标准的圣人寥寥无几。物以稀为贵,此时的圣人也就显得宛如神灵,尤为崇高,不可亵渎。

可是越到近世,“内圣外王”思想就越来越世俗化。汉唐时的圣人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一样的人物,而是成为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是智慧和道德的化身。

此时的“圣人”已经从神坛拉到了人间,但他的人格和地位始终是高贵的,皇室宗亲在明面上也要礼让三分,以示对天下有德之士的敬重。

可是到了宋朝,圣人的段位就更低了。据程朱理学的阐述,圣人也有人间的烟火气,也会有喜怒哀乐,不过圣人的喜怒哀乐不随着人性而变化,而是随着天地万物变化而变化,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格力量。

但是这么一转变,“圣人”的内涵就不可避免地向山寨化沦落了。宋以后圣人的标准越来越低。

明朝大学问家张岱在注解《论语》时候,曾把人分为三种:愚人、贤人、圣人,大智大愚,知道事情难以做到而毅然去做,是圣人。

所以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封建统治者们也敢于突破极限,把“圣”字用在帝王的庙号上,例如清圣祖康熙皇帝。

而在世俗文化领域,“圣人”显得更加标签化,《西游记》里孙悟空、牛魔王等一班草头王,活力旺盛、生猛野性,通过自封为圣张扬自己,弄的天上人间一片混乱。

至于为我们熟知的所谓诗圣、书圣、画圣、药圣、武圣、茶圣,乃至于曲圣、词圣、棋圣、酒圣等等,更成了烂大街的称谓。

至此,圣人终于从高不可攀的“天神”,演变成了最接地气的存在。然而无论“圣人”的内涵如何变化,世人对于其品德的要求始终是严格的。

因此“内圣外王”的标准无论如何变化,完善自我、追求极致的境界和内涵,却是古今共通的。积极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才是我们当今社会追求“圣人”之道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