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说是什么?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这一学说的代表是美国科学家米勒。他在实验过程中,把生命起源的4个阶段十分生动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1)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他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3)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呢?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
(4)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所使用的能量大小,不同气体的配合等虽然都产生了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因为他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是原始的大气层,所得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的。米勒本身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生命起源相距仍很遥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那么,米勒假设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因此,无法证明生命起源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的。
兵马俑这个伟大的建筑是谁的提议建造的?
秦兵马俑坑,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兵马俑坑建造规模宏大,埋藏的文物丰富、精湛,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布成军阵的陶人或着铠甲,或披战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态神情各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种、性格,可谓栩栩如生。由于兵马俑坑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说,这支装备齐全、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队伍,是守护黄泉之下的秦始皇的。
但是,近几年这一观点不断受到质疑,主要理由是:一,据史籍记载,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的是步兵和骑兵,几乎没有车战的痕迹,而兵马俑坑展示的是步卒围绕战车,以战车兵为主力的部队,这是一种过时的军阵。二,秦军早已更新装备,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下令收缴全国铜制兵器,运人咸阳,铸成十二个大铜人,任何人私藏铜戈铜剑,即是死罪。而二号坑中出土有铜剑剑头,难道秦二世会容许用这种犯禁的兵器为父亲陪葬?三,根据阴阳五行说,秦取代周,是以水德代周之火德,而水德尚黑,故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的制度。但是俑坑中的武吐俑,战袍或红或绿或蓝或紫,丝毫没有尚黑的意味。这一系列疑问与矛盾如不能解决,就不能轻易断言秦俑是秦始皇的“阴间卫队”。
兵马俑坑既然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那么又是谁的呢?有人指出,在兵马俑坑附近另有一座级别较低的墓葬。这是秦始皇的祖上秦昭王的生母、曾专权四十一年之久的秦宣太后的墓。宣太后的故里是楚国,,而俑坑的许多形式与当时楚国习俗相符,武士俑身上的铭文,似乎也可证明这一点。这是一个大胆而全新的见解,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秦兵马俑坑的实际营建年代,要向前推半个世纪左右。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俑坑应是秦始皇时代建造,但其性质不是陪葬—坑。理由是:一,秦国时仍有活人殉葬的旧习,无需修建大型俑坑陪葬。二,出土的几千兵器中,罕见铁兵器,这与当时已很发达的冶铁水平不相称,因而这不是一支战斗部队。三,秦俑坑出土文物虽然丰富,但毕竟尚未发现任何文字资料,可以证明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的一部分。因而,秦俑坑不是陪葬坑,而而可能是被称作“封”的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 但迄今为止,认为秦始皇是秦俑主人的意见仍占上风,因为在俑坑中出土有秦始皇时代的“相邦吕不韦戈”和“寺工长铍”。而且,俑坑西侧的墓葬是否宣太后墓,也仍有争议。不过,对传统观点毕竟已有疑问提出,学术界要取得共识,必然还要经过一个争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