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交政策的前景
首先,印度外交政策调整基于大国平衡之路战略。印度之所以采取上述立场,并非为避免惹怒中国。印度该决定与它强调在印太地区维持多极化和非集团化的安全架构主张一致。
冷战后, 为增强对中国和巴基斯坦抗衡能力,印度长期奉行“左右逢源” 的大国外交, 一方面谋求良好且稳定的印美关系, 另一方面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自独立以来,印度外交战略的总体走势表现出明显的“大国平衡外交”特征,印度以大国外交为基本着眼点,积极在各大国之间寻求某种战略平衡以确保其国家利益最大化。正如印度学者古普塔认为,美国的“亚太战略”缺乏“解决方案、资源和再想象”,并且区域影响带来“不可避免的稀释”正在酝酿之中。 “四国联盟”是华盛顿在亚太地缘政治中的最后一场“华尔兹”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怎么解释?_百度...
这句名为“八不中道”,是宣说真心体性。末学因得善知识摄受,略知一二:不生亦不灭:凡有生者,必有坏灭;唯有永不出生之法,才能常住不灭。真心从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不去。
1、《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所以,历代史书除《宋史》将其列入杂家类而外,其余者均将其列入儒家类。传本《中论》一书分上下二卷,共计二十篇,从《治学》至《爵禄》十篇为上卷,《考伪》至《民数》十篇为下卷。又《群书治要》辑有《中论》逸文《复三年丧》、《制役》两篇,今本《中论》多附录之,可见今本《中论》已非完本。通过分析历代官私书目对《中论》一书的著录情况,可知该书是在宋代出现残阙情况的。
2、徐干(171-217)字伟长,魏晋时期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中论》为其主要著作,曹丕称论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
3、《中论》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所以,历代史书除《宋史》将其列入杂家类而外,其余者均将其列入儒家类。
4、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百论》、《十二门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中论》约撰成中土三国魏明帝时,题为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盘”,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卷首的“八不偈”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5、《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中观派。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清辨之学成为中观自续派。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6、八不中道见于《中论》开头的两个归敬颂,虽只是本文的引子,但正如青目《释》指出的,它解明了写这部论的目的。后来无著写《顺中论》解释这二颂全名为《顺中论义入大般若初品法门》,即认二颂为大般若初品十万颂的入门。论开头还说‘如是论偈,是论根本,尽摄彼论’。这可代表印度学者的看法。中国的三论宗人对这二颂也说成是‘诸佛之中心,众圣之行处’,‘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髓’,将它看得特别重要。
7、原来佛学的根本思想就在于正确说明因果现象,即所谓缘起的道理。原始佛学是从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来解释人生现象的。后来有所发展,不但涉及到人生现象,而且以人生为中心扩大到宇宙的一切现象去,看成都是互相依持,并看出其中的主要条件所在。因此就在缘起的基础上,发展出两种极端看法:一是有部认为一切都有缘起做根据,不是凭空产生,所以一切现象都是实有的;一是大乘初期的方广道人,认为因缘生法是空,一切不实在,一切虚无,又陷入‘空’的极端。到龙树时期,他认为释迦提出的缘起是全面的,不单纯说有说无,而是有无的统一。从因果关系上说有无,所能推论出来的现象不外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现象,这些都是由时空上因果相望而说的。
8、真正的缘起说对八个方面都不能执著,因而提出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如果偏执生或灭等就等于无用的废话或不正确的戏论。而佛所说的缘起是超出戏论,消灭戏论,也可说寂灭状态,所以颂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用这种观点讲因果,是过去所有各种因果说中说得最完善的,所以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缘起理论超出这一戏论,才能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达到真实,名为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