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生物学这一专业名词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林奈 C.拉马克 D.哈
A、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故该项不正确;
B、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故该项不正确;
C、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故该项正确;.
D、哈维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血液循环是英国科学家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于1628年提出的.故该项不正确.
故选:C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
谈家桢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遗传学家。
谈家桢建立了第一个遗传学专业,他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中国的遗传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中国遗传学慢慢的走向成熟和更高的领域。
相关信息
谈家桢是浙江宁波人,生于1909年9月15日,去世的时间为2008年11月1日。在民国十九年的时候谈家桢在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在1932年的时候,谈家桢在北京燕京大学读完硕士学位。随后在1936年的时候谈家桢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除了在学术界的发展以外,谈家桢在1951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谈家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的时候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为“谈家桢星”。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的.时间有七十余年,在这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出名的国际遗传学家。其中他所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称为这是遗传学的经典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谈家桢被称为是中国的摩尔根,他把基金这个词带入了中国,在上海复旦大学创立了中国的第一个遗传学专业。“谈家桢先生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
人物生平
2019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期间,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谈家桢纪念室揭幕式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专家和谈家桢先生的亲友、学生等70余人,共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蔼慈祥的长者和教书育人的典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发来贺信。坚持真理 科学报国1936年,谈家桢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次年,面对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导师摩尔根的挽留,怀着“科学报国”理想的谈家桢毅然放弃国外的良好条件,选择回国。在抗战的烽火里,在大学西迁的辗转中,谈家桢坚持对知识的坚守。“在祠堂简陋的‘实验室’里,当时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盏小小的桐油灯,条件非常简陋。”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说,就是当年那里半夜微弱的灯光,点亮了中国现代遗传学的未来。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70余年,谈家桢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成就,他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提供了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更令人敬佩的,是谈家桢对真理的坚持。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米丘林学说在国内盛行,它强调对育种起决定影响的是外部环境而非内因,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受到压制。在当时的环境下,谈家桢不惧压力,坚定地捍卫摩尔根遗传学的科学真理。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表示,谈家桢先生的最大贡献在于,在当时的环境下“坚持细胞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思路”,并最终“让中国遗传学界形成一种自由交流、共同发展的氛围”。“正是他的坚持,才有了在复旦大学塑造的‘三个第一’。这种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后辈学习。”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表示。培养人才 提携后学作为教育家,70余年间,谈家桢言传身教、潜心育人,为我国遗传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1978年改革开放后,谈家桢发现国内的遗传学发展严重落后,欧美已经跨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差距巨大。他不顾动过两次大手术,拖着病躯,远访美国、欧洲和日本,大力加强交流合作,先后推荐学院17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这些人学成回国,后来大多数成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科的中坚力量。1979年,谈家桢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当今科技界对生命科学的研究竞争很激烈,惟有人才的优势,才能使中国取胜。”这是谈家桢经常说的话。金力是谈家桢弟子刘祖洞的学生,当年,谈家桢决定选拔1名硕士生、3名本科生进行遗传学和数学的交叉培养,金力就是3名本科生之一。后来,金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时,80多岁的谈家桢亲自飞到美国,力邀他回国。“谈先生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找到我,邀请我回国。午间他就在实验室公共房间的沙发上睡下了。”金力回忆道,看到心目中的一个大科学家,那么高龄还在为遗传学发展奔波,“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谈家桢离开时,金力在他耳边轻轻告诉他:“您放心,我肯定回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黄薇也清晰地记得21年前她第一次向谈家桢汇报工作的情形。“当时向谈老汇报时非常紧张,他却非常和蔼可亲。”黄薇说,“他耐心听完我的介绍,非常敏锐地把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比较,深入浅出地指明工作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不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谈老对晚辈不遗余力的提携和鼓励,令我深受感动和鼓舞。”黄薇说。高瞻远瞩 推动人类基因组研究在黄薇看来,1997年的夏天,对中国遗传学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当时,谈家桢不顾年事已高,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上书中央,阐述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加速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1997年9月科技部在上海召开座谈会,谈家桢在会上提出要将基因组研究上升为国家级专项,建议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黄薇回忆,对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如何选址,当时谈家桢先生说了一句话:建议去浦东看看,建议考虑正在建设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后来才明白谈先生是要我们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上,构建起知识源头的基因组科学和技术体系。”黄薇说。“这个思想非常高瞻远瞩,现在浦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赵国屏说。“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为我国的生命科学和遗传学发展发奋工作,再攀新高峰,才不辜负谈先生对我们的殷切期待。”张亚平说。
工作历程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称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