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属于文学作品吗?
不太认同楊帆的说法,而且他正好说反了: 首先,电影本体论主张的是还原电影的照相本性,强调的是电影的再现和模仿功能。其次,国内的电影研究长时间以来恰恰不是以电影本体论。直到79年,有两篇划时期意义的论文出现才打破了这1局面:1是白景晟的《丢掉戏剧的拐杖》,另外一是张暖忻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说句题外话,第5代的作品重视画面造型,轻叙事,与他们在接受教育期间的这类学术氛围密不可分。-----------------------------------分割线----------------------------------------------------回到题主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几点,但触及的内容非常的复杂,因此扼要的说1下:1、缘起:名字的渊源“电影”1词,在西方的辞汇里通常其内涵是“活动影象”,而在传入中国后,电影最早的名字是“影戏”。其中,“影”指的是表现方式,“戏”则是内容。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从1开始,在国人眼中,电影就是1种用影象方式来表现的戏剧。虽然后来,影戏变成了电影,但是戏剧之于电影的意义则根植了下来。2、发展:人为的作用翻看中国的电影史,不管是最早的电影先驱郑正秋,还是后来的夏衍、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等,他们的身份都有1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既是电影家又是剧作家。这些人在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致使了中国电影对戏剧对文学的依附。最早发现这1现象的人是《小城之春》的导演费穆,他在1935年撰写的《悼郑正秋先生》1文中就提到:“初期中国电影或不免新剧化”。3、定型:苏联的影响49后,在举国学习苏联的背景下,电影成了“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列宁语)。电影为政治服务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定性,使得影片的立意、选材、叙事的重要性高过了电影的其他创作。电影剧作的独特地位由此奠定。那电影剧作和文学间的关系又是甚么呢?在最早版本的《电影艺术词典》上,关于“电影剧作”的释义中有这样的解释:“而我国和苏联等国家,则强调……既用电影的方式思惟,又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表述”。由此不难看出,电影剧本为何会有文学属性。最后,还想强调的是,电影文学已不是1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而是作为1个电影专业术语被收录到了《电影艺术词典》中,并且排在【电影编剧】部份的第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