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背景和由来?
“社会治理”最早是在西方“治理”(Governance)这一术语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被西方学者赋予新的含义,即指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在管理共同事务时所采用的方式总和,是在调和各种社会冲突和利益矛盾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性过程。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与利益共享,治理方式的法治、公平与高效,治理手段的规范、多样与创新。
2 社会治理内容
我国社会治理的内容根植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中,具有鲜明特色,主要治理内容有两个方面:
1)是回应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社会转型期间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
2)满足民众合理需求,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民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化解社会矛盾、满足民众合理需求,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激发社会活力、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治理工具是治理主体实现治理目标所要使用的方法、手段、技术、机制及制度安排等。依据治理目标与适用场景,可将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工具分为强制性、经济性、社会性与信息性四大类。随着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参与主体的丰富、信息科技的进步,治理工具体系范畴也在不断扩展创新。治理工具与承载主体的创新研究成为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
4 我国社会治理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社会管控、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系统梳理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与治理逻辑,对于研究推进信托参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治理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背景和社会基础,是党和政府不断调整、提高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的理性反思,也是对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其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我国国情,不断加强治理机制创新和改革,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并通过治理工具外显化的方式呈现和开展运行实践。
"和谐"的概念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来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次提出了和谐范畴,
在对音
乐
、
数学的研究中,
他们认为
“
声音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关系
所决定的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儒家学者提出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亚里士多德建设和谐社会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最为优良政体建立的应有目的;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