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家孟德尔定律
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两种不同性状的豌豆,高茎豌豆和矮茎通过杂交后,在他们的子一代F1中都是高茎豌豆,而对子一代进行自交后得到子二代F2,发现F2中既有高茎豌豆又矮茎有豌豆并且高茎豌豆:矮茎豌豆=3:1,
高茎 x 矮茎 高茎 x 高茎
AA ↓ aa Aa ↓ Aa F1 高茎 高茎 矮茎
Aa AA Aa aa 全部 1 : 2 : 1
所以他提出了以下的假说:1.性状是由颗粒性的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2.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有一对等位基因决定,F1植株中至少有一个基因决定显性性状,另一个基因决定隐性性状。3.每一对基因的成员均等的分配到生殖细胞中去,每一个生殖细胞含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4.个体细胞的每一对基因中,一个来自父本雄性生殖细胞,另一个来自母本雌性生殖细胞。5.在形成下一代(或合子)时,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下(Aa),互不干预,保持其独立性,在形成配子时各自(A或a)分配到不同配子中去。核心是等位基因的分离。
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选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后提出:自由组合定律
黄色子叶、圆粒 × 绿色子叶、皱粒
↓
F1 黄色子叶、圆粒 15株自交结556粒种子
↓⊗
F2种子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总数
实得粒数 315 101 108 32 556
理论比例 9 : 3 : 3 : 1 16
理论粒数 312.75 104.25 104.25 34.75 556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两对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的相互分离,又可以重新组合在一起。核心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弄明白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性状等概念以及熟悉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现代基因学说的创立者是谁?
摩尔根是一位美国科学家,为了探索生物界遗传现象的本质,提示遗传的奥秘,和他的实验对象—果蝇几乎打了一辈子交道。在摩尔根之前,已有科学家将决定生物遗传和变异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基因。这种基因作为遗传信息寄存在生物的染色体中。
基因学说的创立者
基因学说的创立
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的概念,最初是由孟德尔提出的。他的三大遗传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科学发现和见解,没有引起生物学界的同行的注意。湮没了35年之后,即1900年才被荷兰的H.De Vries 、德国的C.Correns和奥地利 E.Tschermak等植物学家重新发现。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W.Johannsen根据希腊文“给予生命”之义,创造了基因(gene)一词,并用这个术语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不过他所说的基因并不代表物质实体,而是一种与细胞的任何可见形态结构毫无关系的抽象单位。因此,那时所指的基因只是遗传性状的符号,还没有具体涉及基因的物质概念。
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对基因学说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和他的助手以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第一次将代表某一特定性状的基因,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联系了起来,创立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随后遗传学家又应用当时发展的基因作图(gene mapping)技术,构筑了基因的连锁图,进一步揭示了在染色体载体上基因是按线性顺序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