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要素包括
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都面临着把教育的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国古代教育家曾为我们做过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这方面,孔子的贡献最为重大。他曾明确的提出过一个理想的人格典型——君子。今天看来,君子的内涵仍不乏有我们可借鉴的要素:
一、 君子是胸有大志的人。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公道、正义、人民的利益。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仅仅为自己吃的更好一些,生活的更好一些着想,而应该为民众的利益、社会的公道、国家的正义去着想。孔子也认为贫是“人之所恶也”(里仁篇),只是说在人们尚不能马上改变这种境况的情况下,暂且“安贫”,亦不要失“乐道”之志。所以,孔子对那些“耻恶衣恶食”(同上)、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小人“未足与议也”(同上),持轻蔑的态度。
二、 君子是心胸坦荡的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述而篇)、君子不忧不惧(颜渊篇)”。孔子认为,君子是正直、诚实的人,既不损人又不害人,所以没什么可担心,也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事情。孔子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他认为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而那些心胸狭小的人总是严格要求别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便长吁短叹、坐寝不安,这样的人就不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
三、 君子是行先言后的人。孔子最反对言过其行。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即君子说话应该小心谨慎、留有余地,而行动应当迅速敏捷。孔子认为君子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无论什么事,要先做了再说。而且要如实的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篇)。古代的人之所以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说得出而做不到为可耻。象那种说了不做,或者是说的多做的少的人,就是一个虚伪的人,言而无信的人。
管理学 单项选择题
1.B。典型的有机型组织,强调横向与纵向、斜向沟通同时进行。
2.A。废话题。
3.C。“需要集权”排除A、B、D。“大批量”排除D
4.D。横向协调不存在于集权结构中。排除A、B、C(它的各个事业部也是直线职能制的)。
5.B。常识。
6.B。废话
7.A
8.A。外渠道是指招聘。
9.B
10.D
11.B
12.A
13.D
14.B
15.D
16.A(注重成因与作用)
17.A
18.D(麦克.雷兰)
19.D(减少最基层人员的烦躁感)
20.A
1.1632年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英国哲学家是( )。
1632年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英国哲学家是培根;【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费赔偿只是给予英法两国(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在华开厂是《马关条约》,故ABC与题意不符;D项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内容之一。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