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的区别?
行波理论是对位置理论的发展。
神经齐射理论是对频率理论的发展,原本频率说只能解释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神经齐射把它的可解释范围提高到了5000赫兹。大于5000赫兹就不能解释了。
位置说的话500赫兹也不知多少以下耳膜是一起动的,没有位置之分,所以只能由频率理论解释。中间一段是两个理论都能解释的。大于5000赫兹的神经齐射解释不了,只能由位置理论的发展即行波理论解释。
发声器件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则它将由于共振的作用而发声,这种声学中的共振现象叫作“共鸣”。
听觉共鸣理论的提出者?
德国赫尔姆霍兹提出听觉共鸣论。
赫尔姆霍兹认为耳蜗基底膜是 由若干横纤维组成,每一根横纤维对一定频率发生共振,而每一纤维又刺激 一条不同的神经纤维。
这一学说与认为基底膜不同部位感受不同频率声音 的概念基本符合。
三大经典广告创意理论的基本要点?
“USP理论”、“品牌形象理论”、“共鸣理论”这3大理论进行广告创意。
一、USP理论
USP理论即“独特的销售主张” ,英文全名为“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是美国著名广告人罗瑟·里夫斯(Rosser Reeves)于50年代初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主要囊括了3个方面:明确的概念、独特性的主张、强劲的销售力。
其中,明确的概念意味着,在广告创意中提炼产品的利益点,即商品的功能或效用,能够给予消费者十分明确的利益承诺(比如,牙膏的防蛀功效,能够让消费者拥有健康的牙齿);独特性的主张,是指广告所主张的产品利益点是唯一的、独特的,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或者尚未提出来过的(比如,“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主张,让它显得与众不同);强劲的销售力,则是指该独特的主张必须能够促进销售,所以它应该是集中而强有力的,可以吸引并打动消费者,激发并刺激TA们的消费欲望并最终促成购买。
墨家是怎样使用共鸣技术的?
战国初期,墨家创始人墨翟就发明了几种用共鸣器侦探敌情的方法,并在《墨子》一书中记载下来。
一种方法是:在城墙根下每隔一定距离挖一深坑,坑里埋置一只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让听觉聪敏的人伏在瓮口听动静。遇有敌人挖地道攻城的响声,不仅可以发觉敌情,而且根据各瓮声音的响度差别,可以识别来敌的方向和位置。
另一种方法是:在同一个深坑里埋设两只蒙上皮革的瓮,两瓮分开一定距离。根据这两只瓮的响度差别,来判别敌人所在的方向。还有一种方法:一只瓮和前两种方法所说的相同,也埋在坑道里,另一只瓮则很大,要大到足以容纳一个人,把大瓮倒置在坑道地面,并让监听的人时刻把自己覆在瓮里听响动。利用同一个人分别谛听这两种瓮的声响情形,来确定来敌的方向和位置。
埋瓮测听就是利用了共鸣的原理。《墨子》一书记载的方法被历代军事家因袭使用。唐代军事理论家李筌、宋代军事家曾公亮、明代儒将茅元仪等,都曾在他们的军事或武器著作中记述了类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