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谁?

bdqnwqk2个月前学者8

孔子 删《诗》之说。
“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到了唐代的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为郑玄的《诗谱》作疏,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

原本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 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 司马迁 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

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哪个学者提出的

陈传康老师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提高层次、专门层次。

蔡元培讲的“学问之成立……”整段话是什么

学问之成立立在信,而学问之进步则在疑。非善疑者,不能得真信也。读古人之书,闻师友之言,必内按诸心,求其所以然之故。或不所得,则辗转推求,必逮心知其意,毫无疑义而后已,是之谓真知识。若乃人云亦云,而无独得之见解,则虽博闻复识,犹耳箧耳,无所谓知识也。至若预存成见,凡他人之说,不求其所以然,而一切与之反对,则又怀疑之过,殆不知学问为何物得。盖疑义者,学问之作用,非学问之目的也。
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将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
我们读学者的著作,可以得到两种利益:一是得他的知识;二是得他的方法。从前小说家曾虚构一个故事,说是吕洞宾有点石成金的能事。遇一个人,要点一石为金送他,那人不要,说是要他点石成金的指头。我们得知识得金,得方法是指头,自然是方法更重要了。
我们初学哲学的人,最忌的是先存成见,以为某事某事,早已不成问题了。又最忌的是知道了一派的学说,就奉为金科玉律,以为什么问题,都可照他的说法去解决;其余的学说,都可置之不顾了。入门的时候,要先知道前人所提出的,已经有哪几个问题?要知道前人的各种解答,还有疑点在哪里?自己应该怎样解答他?
为学之道,博学而后能精,温故而后知新,在科学尤然;而博学温故,莫善于史----此培根偏史之议,所以为西洋科学进步之一大动力也。
思想如传热,无语言以护之,则热度不高;思想如流水,无语言以障之,则水平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