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应该怎样去做?
思想内容:结合作者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从以往从作者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个人风格和思想,有条理的阐述。答艺术特点时,先指出艺术特点并说明其本来作用,再谈在文中或诗中的具体运用分析,最后说明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效果)。
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对文学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 感激不尽!
我不知道你现在是个学生在完成作业还是进行文学鉴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身临其境的用心体会,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是有共性的,吧自己放在某个位置,那时候你会怎么想,就ok了。自己的心事最主要的。
解读一篇文学作品
这篇文章我看过,也做过题,文章主旨是说作者对土地和大自然的热爱,看到凿井是会觉得像流血.
那是小时候对自然的最初认识,而今,我和父亲一样,适应了改造自然,却失去了对自然的最纯真的认识.
所以最后一句说井里的不仅是让我陌生的父亲,也是长大后的我~~~
对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客观分析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在《灵魂的玩法》中,对小说《爵迹》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评价,认为小说语言:“臃肿杂沓、用语不当,暴露了作者只顾陈列不知安排、只顾炫耀不懂含蓄、只顾堆积不知选择的暴发户的趣味。”而《爵迹》里的打斗情节,基本还是古龙、金庸、温瑞安的老手段,“无非原地拔起,飘然飞掠,来去无踪”。至于小说的思想内核,他诘问:“倘若郭敬明和他的粉丝们真有一种我看不懂的青年亚文化,那它的核心究竟为何?”一言以蔽之,像郭敬明这样的所谓“新文学”,只是披着婚纱的老妪,徒有其表罢了。 如今,社会上许多所谓探索文学“多样性”的命题,不过是文化单位向商业利益低头的借口。看得到的好处是,杂志畅销,作家镀金,皆大欢喜。在文学的消费特征被明确、文学的商业属性得到承认的大背景下,围绕文学进行的经营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为人们理解并接受,而文学也从“陶冶人”变为“愉悦人”。 那么,看不到的损失又在哪里? 对于《收获》这本老牌纯文学杂志来说,自巴金、勒以创办以来,恪守文学品位,以它的作品和历史,见证了当代文学史上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被誉为当代文学史的简写本。然而,此次刊登郭敬明的小说,不但将杂志推到了舆论的切文学作品、指导一切文学出版的结果,...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在《灵魂的玩法》中,对小说《爵迹》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评价,认为小说语言:“臃肿杂沓、用语不当,暴露了作者只顾陈列不知安排、只顾炫耀不懂含蓄、只顾堆积不知选择的暴发户的趣味。”而《爵迹》里的打斗情节,基本还是古龙、金庸、温瑞安的老手段,“无非原地拔起,飘然飞掠,来去无踪”。至于小说的思想内核,他诘问:“倘若郭敬明和他的粉丝们真有一种我看不懂的青年亚文化,那它的核心究竟为何?”一言以蔽之,像郭敬明这样的所谓“新文学”,只是披着婚纱的老妪,徒有其表罢了。 如今,社会上许多所谓探索文学“多样性”的命题,不过是文化单位向商业利益低头的借口。看得到的好处是,杂志畅销,作家镀金,皆大欢喜。在文学的消费特征被明确、文学的商业属性得到承认的大背景下,围绕文学进行的经营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为人们理解并接受,而文学也从“陶冶人”变为“愉悦人”。 那么,看不到的损失又在哪里? 对于《收获》这本老牌纯文学杂志来说,自巴金、勒以创办以来,恪守文学品位,以它的作品和历史,见证了当代文学史上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被誉为当代文学史的简写本。然而,此次刊登郭敬明的小说,不但将杂志推到了舆论的切文学作品、指导一切文学出版的结果,必然是“劣币驱逐良币”——扼杀文学精神理想的同时,收缩了文学的视野,耗损了文学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