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学的发展阶段?

bdqnwqk2个月前学者12

五代至北宋是鼓舞期,当时帝王大力崇佛,世俗则道德败坏,思想混乱,乱世之际的文人则希望恢复儒家思想,故有文以载道,文起八代之衰之说。主要的代表者是周敦颐,提出儒家思想以道德为核心。虽排斥佛道的行为,但也吸取佛家道家思想(本体论,天道观),吸收道的宇宙生成模式,以儒家为骨干,采用佛道。用易传(哲学思想丰富,分十部份,是为十翼)作为思想的转变,也用子思传下来的中庸,渗杂佛道,创造新潮流。

北宋熙宁前后,宋国衰弱,有识之士,纷纷出来改革、献策略,其中主要的思想家有二程、张载、王安石、二苏(轼、洵),以二程、张载为代表的主要是讲求天人合一、理气相应、心理合一,发扬仁爱之说。

南宋时期为理学集大成阶段,更多正统派集合北宋理学,特别是:朱熹集中二程子之大成,力主性即理;陆九渊则力排程伊川之说,主张心即理。他们都注重对自现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伦理道德,作为核心。取孟子之存天理,去人欲,作为修心养性的修养工夫。结合自然、社会、人生(人性),整合为一思想架构。

到了明清,理学瓦解便分化,王阳明谓心即理,人人学为圣,但后人未必知;受佛教影响,以明心见性代替修己治人的方法。到清,社会正陷于天崩地解之时,明朝汉人不欲满清人统治,农民起义大兴风波,有志之士陷于此境,只能沉思反省,黄宗义,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起而总结明清之际的学者多认为理学不够实学,提出经世致用的实学;排斥理气之说。而后清以文字狱等形式拑制思想,推崇八股。

为人不外修齐事全诗?

为人不外修齐事,,所乐自在山水间。此联选自为清•郑云麓(开禧)集《禊序》(《兰亭集序》别称)联,选自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一。

上联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里的关键是修身,即修养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人,是家的主体,故修身是齐家的根本。“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礼记•大学》)。家,是社会的细胞,是一国的根本,“若要使一国的人,无一个不明其明德,必先齐那一家的人,使他都明了明德。所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许衡集•大学直解》)历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尤其是儒家,认为“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自身的道德修养(“修身”),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一切皆要从“修身”做起,为此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的重要思想。我国古代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的优良传统,在当下仍有它积极的借鉴意义,修齐治平仍然是我们今天为人立身行己的大事。

下联语本《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明清之际的学者孙其逢曾解读说:“山水无情之物也,而仁知登临则欣然向之。盖活泼宁谧之体,触目会心,故其受享无穷,此深造自得之学。”(《四书近旨》)其实,山水人人都爱,这是人的自然天性。人们为什么喜爱山水呢?是因为登山临水会让人拥有开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和广博的胸怀,展示出一种指点江山,气吞山河的宏大气魄。正是:“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楹联丛话》卷十一)大自然佳山胜水的旖旎风光,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今天,人们更把热爱山水、想象山水、走向山水,视为一种生命意识的复归。(熊经浴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