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的美学观点

bdqnwqk2个月前学者11

作为晚明美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李贽通过童心说揭起了个性解放的大旗.童心说作为李贽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核心,它有源于王阳明心学的地方,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羁痰挠跋?对后世的文人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针对文坛颓风,提倡以“真”对“伪”的《童心说》,反复古派最有力的袁中郎,即多受其思想的影响。李贽的《童心说》对于当时文坛的反复古主义起过积极的作用。



艾青的美学主张是什么

艾青的美学主张是:“朴素、单纯、集中、明快”。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黑格尔

"美在形式"是下列哪位著名哲学家提出的,它属于哪种学说?

下列,列出来呀

虽然你已经知道答案了,但问了问题还是要及时采纳满意答案,谢谢

作者为什么说从孔子的美学思想中间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统治思想,所以,孔子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的美学观可以从他的诗论、乐论和文质论中归纳和分析。
一、在孔子美学思想中,诗论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其次是乐论。无论是诗论,还是乐论,孔子都从中和美学的基本观点出发,十分重视文艺的思想内容和教化功能。孔子论诗,是从教育人成为有修养、有德行的人的目的出发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是从对于人的政治思想(修身)的意义上来论诗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文,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更深刻地概括了诗的美学特性和意义。“兴指诗可以道形象化的比喻促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诗歌因为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所以有着艺术感染力,能感奋鼓舞人,这事实上也就是诗的美感愉悦功能。“观”即观察。孔子这“观”的意义是丰富的,从观的方式看,它不是侧重理智的冷峻的直观,而是带有好恶爱憎色彩的观察,以这种“观的对象来看,孔子侧重说的是考察风俗的盛衰和政教的得失。 除这一主要对象外,他同时还提出了通过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功用。可见孔子关于诗歌的认识功能表现在认识社会和认识自然两个方面。“群”即孔子所说的“群君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中的“群”。 孔子认为艺术是“美”和“善”的统一,因而诗歌既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其“善”道,从而提高人们的仁义之道之修养。所谓诗“可以怨,是从诗的社会意义上说的,也就是“怨刺上政的意思,即诗具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但从诗本身的艺术特点来说,“怨”则是一种情感状态,因而“诗可以怨”,广而言之亦即诗是表现人们感情情绪的。孔子看到了诗的这个特点, 必须着重指出的,孔子上述关于“诗”的“兴观群怨的特点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时代的、宗法的具体内容的。
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祖,他的言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的博学多才不仅表现在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也反映在诗和乐的文艺才能上。孔子对于音乐有一定的研究和修养,据说他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所以他能弹琴、鼓瑟、击磐、唱歌,孔子有关音乐的主要看法及谈及抚琴的心情在《论语》中有所记载。乐曲的美妙优雅竟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感到“洋洋乎,盈耳哉”可见乐的审美效力有多么大。孔子从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到乐的实际作用,由于乐能感化人心,使人去恶,逐渐达到“成人”的目的,所以礼乐是当时社会上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修养科目。孔子认为“成人”,既要具有智慧、廉洁、勇猛等品德和才艺,还要有礼和乐的修养。在孔子的心目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仍是个人修养的最好和最高标准。在孔子的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乐与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孔子所侧重的是礼乐的精神实质,用它既可以建立起个人的崇高的品格,又可以图谋社会的普遍的幸福。
孔子看重乐,也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修养或“成人”。 他说:“移风易俗,非乐莫善”。很明显,就是把乐的效力应用在政治上、社会上。然而,孔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乐”都具有“美”和“善”的感化、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的。在孔子看来,在“乐”的领域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 “乐”的矛盾和斗争。孔子说:“恶紫之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朱”即“美善”即“丑恶”。孔子是站在儒学的立场上来看待“乐”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的,他崇尚先王的雅乐,恶郑声,.是因为“郑声淫”,就是不合礼,被儒家斥之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的乐。所谓“和乐”、“雅乐”在儒家看来则是至高无上、尽善尽美的音乐,如被孔子一直推崇的《韶》等。
从孔子留给我们不多的乐论中可以看出,他是很看重乐的伦理教化和辅助政治的作用的。但是,孔子也并没有忘记乐的特点,“乐者,乐也”。人们正是通过对乐的欣赏而陶冶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说,孔子是把乐作为对人们施行教化的工具,是把乐的审美享受作为施行伦理教化的媒介手段。
三、“文”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论语》中谈及“文”的地方甚多,其意义也是多方面的。第一指西周的文化。 第二是指人们所要求得的知识学问。第三是孔子一贯主张的“文质兼备”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这里,孔子看到了事物的“文”与“质”的矛盾统一的关系,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有“文质彬彬”即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才是最好的。但是,孔子并不是抽象地谈论“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的,因为孔子认为“博学于文”必须“约之以礼”才是好的,所以“文”与“质”,必须统一在“礼”的基础上才是好的。只有“约之以礼”才能达到真正的“文质彬彬”。这表明孔子虽然主张“文质兼备”但是,在进行具体的美学评价时所持的原则和方法,则是先“质” 而后“文”的。这一点,实际上是贯彻在孔子的整个美学思想之中的。
孔子认为“文学”是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他说“辞, 达而已矣”。并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辞”和“言”即是表达人的思想的,因而知其言辞,就是以知以之其为人了。虽然,“文学”是用语言文辞来表达思想的,但并非所有的“文学”都是好的。孔子说: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要求“文学”作者必须是一个“有德者”,否则,是不能作出好的“文学”来的。可见孔子虽然主张“文质兼备”但是还是以 “德”为首要,以“言”为其次的。这也说明孔子意识到了“德”与“言”是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这正如他对于“乐 的要求:“尽善”与“尽美”的统一一样。
另一方面,孔子常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即使你是一个“有德”者,要用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志”(思想),但是如果“言之无文”,即缺少文采, 也仍然是不好的,因为“言之无文”自然不会有感人的力量,所以也就不会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主张:“其旨远,其辞文。”也就是要做到“辞”文与“旨”(质)的和谐的统一。
这里,要说明的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己矣。”不能把它理解为只要文辞通达而不要文采之美了。从孔子的整个美学思想来看,他在进行具体的美学评价时,所持的原则和方法,仍然是先“质”而后“文”的,先“德”而后 “言”,或者先“善”,而后“美”的。例如,他论《诗》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孔子首先重在内容上评价《诗》,然后才在“言”,或“文”上肯定《诗》。再如,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也表明孔子首先从“不淫”“不伤”和“善”“质” 上来评价《关睢》的。而且,也正因为《关睢》具有这样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它才是“美”的。这些都是以说明孔子美
学的批评的方法是以“善”“德”或“质”为首要, 以“美”“言”或“文”为其次的。

综上所述,孔子的美学思想接触了“美”与“善” 、“文”与“质”“言”、“言”与“德”及“礼”与“诗”“乐” 的关系等问题,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关系,具有启发人们从辩证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的作用和意义。同时, 孔子对“美”与“善”、“文”,与“质”、“礼”与“乐”及“诗”等美学概念和范畴的意义和特点,特别是对于“诗”“乐”的艺术特点和意义都有所阐发,在春秋时代是一种独特的见解,为儒家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用唯心主义先验理论的观点和功用论来看待美学和文艺,孔子所着眼的情感也是建立在宗法和血缘关系上的,而且还要符合于“仁”“礼”的道德规范,这又充分表现了他文艺观的严重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