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周时期的儒学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_百度知 ...

bdqnwqk4个月前学者9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

晚周时期的儒学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

郭沫若挖文物事件?

可以说郭沫若在对文物的挖掘是无知的,在他手里,由于不专业地徒手上阵挖文物,不仅仅没有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还违背了挖掘文物的目的:以保护为主,面世为次。


据郭沫若自己说,他最想挖掘的墓群有两座:一座是秦始皇的陵墓,因为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修建的过程是最为复杂的,这是所有考古学家都想知道秘密。


第二座是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因为在乾陵里,王羲之失传多年的《兰亭集序》的真迹也随武则天一起被埋葬,还有无数盛唐时期的奇珍异宝。


但是郭沫若想要挖掘这两座陵墓的愿望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于是他就将目光转向了明十三陵其中最为有挖掘价值的明定陵。


3、 挖掘明定陵,文物毁损大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联合北京市的市长和几位学者一起上书周总理,希望能考察明定陵周围的环境,周总理以为只是简单的学者考察,就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没有想到,这次的考察,给明十三陵带去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在郭沫若还没打算开采,但是有开采的计划之前,就遭到了很多考古学家的反对。


这些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我国当前没有对明代文物的清晰认识,而且,以我国现有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存技术不一定能够将刚刚开挖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一定要开挖,只会给文物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而且这种损害,是不可修复的。


但是郭沫若将考古学家的建议抛之脑后,仍然进行明定陵的开挖。在一开始的时候,郭沫若选择从位于中央的长陵开始挖掘,长陵修建的隧道又长又难挖,在郭沫若的团队挖掘了一年后,都还没有接触到地宫的入口。


就在他们准备放弃长陵的时候,在长陵的西南方的明定陵出现了塌方,明定陵的入口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面对如此好时机,郭沫若不想放弃对明定陵的挖掘,继续在塌方处施工。


经过一年考古挖掘的毫无收获,郭沫若没有了耐心,于是使用炸药炸开了明定陵的地宫入口,裸手上阵,从里面取出来了3000多件文物。


1956年,距离明朝万历年有将近五百年的时间,三千多瑰宝在一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立马氧化变成了黑色,损毁大半。最为人所叹息的就是万历皇帝的龙袍,本应该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待的衣物,也在裸手挖掘时变成了黑色,再也没有办法对此进行修复。


还有一些珍贵器皿珠宝,也在挖掘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拼凑不出原来的样貌,失去了作为文物的价值。


更令人气愤的是,因为开采时机不对,对明定陵的挖掘遭到明定陵周边村民的破坏,墓葬里面上好的丝绸用来绑篱笆,典藏的经书用来烧火。甚至连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尸骨都找不到,他们的棺椁被村民用来当柴火。


就连万历皇帝自己也都想不到,自己修建的如此精美的墓葬,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因为这次失败的考古,郭沫若担上了历史的罪人这一称号,从此被考古学界的学者不耻。就连他后来的遭遇十分悲惨,也和这次失败的考古经历有关。


徒手挖文物,成为了他人生不可抹去的污点,他不仅损坏了文物,更是破坏了我国历史的完整性,也给我国后来考古上了深刻的一课:文物在不能保护的情况下就不要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