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里岗位系数是怎么算的?
岗位系数是每个公司不同的,有的公司也没有这个岗位系数。/>岗位系数是在岗位设置和做工资结构时把所有岗位按一定的系数来代表不同的等级。/>/>比如:采购经理可能系数为2.1,采购主管可能系数为1.9,采购员可能范围为1.5-1.8(这只是举例,就是一个数字来代表岗位与岗位间的差别数) 首先要有个标准工资。 假设基本工资是800元,你的岗位系数是1.8,那么你的工资就是800*1.8=1440元。
LC-PIH经济模型的详细表述
生命周期-永远收入模型(LC-PIH)假说固然在西方经济中获得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在本钱市场不完美,消费信贷成长迟缓的中国经济中,该模型不克不及完全注释中国居民
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R・布伦贝格(R. Brumberg)、A・安东(Alberto Ando)共同提出来的。据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的论述,
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
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万式使用自已的收入,进行消费;
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绝对收入假说: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相对收入假说:收入的分配状况及消费者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詹姆斯・杜森贝里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性(而非暂时性)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关于消费的经典理论模型-持久收入说(Case、Quigley和Shiller,2005)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LC-PIH)模型(Blanchard和Fisher,1989),两者在本质上是相近的。简而言之,LC―PIH假说的核心思想在于,消费者根据当期收入及对未来收 入变化的预期,进行相应的投、融资决策,即进行储蓄或向银行借贷,来保证当期一定的消费水准,从而实现整个生命周期之内效用的最大化
消费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指某时期一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严格地说,“消费”应仅指这一时期中那些完全用掉了的(分享过的或“吃掉了的)消费品。但在实际上,消费支出包括所有已购买的商品,而这其中许多商品的使用时间要远远超出考察时期,如家具、衣物和汽车等。
20世纪30年代以前,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比较简单。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正统理论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这种需求理论的要点是:假定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所获得的商品数量依价格的升降向反方向变动。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30年代以后,凯恩斯把消费问题引入到宏观经济领域,他把消费看做是国民收入流通的基本形式之一。购买消费品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从全社会看,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在两部门的经济中,社会总需求等于消费和投资之和,从总需求中去掉投资支出,就是消费支出。凯恩斯在分析了消费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等概念,使消费理论增添了新的涵义。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取决于一个人的当前收入。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一个人会在其一生中,综合考虑消费和收入e问题,消费取决于一个人一生的收入和支出的综合衡量。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提出,一个人的消费取决于过去的消费和周围人群的消费。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提出,一个人的消费取决于他的长期的持久性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