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废一名,最后八十天高考,我应该怎么办。
家庭条件好的话可以上个职业类大专,短时间内提分的不大容易啊,那就把每科最简单的好好学学吧 ,反正前面的题目基本上每次考试都一样,每科的题型基本都一样,你可以把固定的题型的答案背下来,到时直接套上去,少背点,不然都忘了,反正不要交白卷,能得一分算一分
社会心理学问题
2.1908年
3.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1972)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跨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
,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个简单的假设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4.不会,主要是看不明白
5.E维度:内—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N维度: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
P维度:精神质(psychoticism)
6.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相信行为的背后必有原因。人们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两类:(1)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称为个人倾向归因;(2)外因,行为的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周围环境、他人强制作用、外在的奖励和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原因,称为情景归因。海德认为人们做归因解释使用两个原则:(1)共变原则;(2)排除原则。
7.从众定势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从众也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9.含义不知道,定义百度就有。
10.不会
11.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六个命题(由于社会交换论的基调是霍曼斯确立的,所以我们把他的所有这些命题陈述如下以便更好地了解交换学派后来的发展)。
(1)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种或一组刺激做出的某一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则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的价值也就越低。
(5)侵犯——赞同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副命题:第一,若以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没有预期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第二,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得到预期的惩罚,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同的行动。
(6)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
12.三我理论是不是就是三我一体那个什么一般平衡论理的啊??
剩下的太晚了,好累。明天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