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什么时候结束?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开始,1912年2月12日结束。
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有的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有的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最早走向革命的谁?
邓颖超很早就参加革命
邓颖超,原名邓文淑,1904年2月出生于广西南宁。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颖超在武汉、重庆等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妇委书记。抗战胜利后,邓颖超以中共方面唯一女政协代表身份,出席旧政协会议,为争取国内和平而积极奔走,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全面内战爆发后,邓颖超才随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邓颖超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6年中共八大后,为历届中央委员。1976年后,任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等职。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
如何评价“告别革命论”?
“告别革命论”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告别革命论”则片面地强调“现代化”,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力量”,“革命延误了现代化进程”。他们主张的“要改良,不要革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假设,而“告别革命”也只是资产阶级的主观期望。因为这与唯革命论是相对立的。两种都是片面的错误观。
告别:
告别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ào bié,意思指离别;分手(一般要打个招呼或说句话)。语出《后汉书・郅恽传》:“ 恽 於是告别而去。”《后汉书・郅恽传》:“ 恽 於是告别而去。” 宋苏轼《东坡志林・僧伽何国人》:“吾妻 沉 素事僧伽谨甚。一夕,梦和尚告别, 沉 问所往,答曰:‘当与 苏子瞻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