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传播是谁提出的?

bdqnwqk3个月前学者10

传媒的仪式观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吸收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詹姆斯·凯瑞在梳理传播概念时将其划分为两类,即“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是从讯息共享的意象中提炼出团体或身份认同的理念,认为正是这种理念构建了人们有秩序和意义的文化世界。在传播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强调的是从仪式的视角出发,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理解传播的概念与意义,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传播观念或理论的文化指向。

互动仪式链理论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其所著的《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正式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那什么是互动仪式链呢?书中提出的解释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相互关注的情感连带。互动仪式也就是际遇者由资本和情感的交换而进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人与人在同一(物理/虚拟)空间场景下所产生的高度情感链接。在当今社会,互动仪式链被大家广泛探讨

什么是仪式理论?

在人类学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意义范畴内,仪式首先被限定在人类的“社会行为”这一基本表述上。广义上说,仪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行为:从“你好”等日常问候的礼节到天主教弥撒的隆重仪式。

利奇不失为广义使用“仪式”的代表人物,在他那里,言语(祷词、咒语、圣歌)如同手势和使用器物一样都具有仪式的价值。

特纳则相对地缩小了“仪式”的范围,认为仪式只属于概述类行为,专指那些随着社会变迁,具有典礼的形式并发生于确定特殊的社会分层。

涂尔干则偏向于将仪式视为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而“神圣世俗”(的关系和行为被看作完全对立的活动。

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被分解为“分离、过渡、组合”的三个程序。他把仪式放置在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之于年龄变化的过程中来处理,并着重于仪式过程不同阶段“闵限”的各自品质、特征以及变化关系之上。

正是由于仪式概念和性质具有非常大的伸张幅度和解释空间,因此,它给了人类学家们自主确定其边界的开放场域,即使在对它的基本定义上也是如此;造成了几乎所有对仪式做过研究的人类学家都各自开辟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领域。

介绍有关符号的书籍?

《性别符号学》特别推荐,在《性别/性符号学》的“致谢”和“理论途径的旅行地图”中,达丽娅·M·杰西卡以一位严肃学者特有的严谨,介绍了此书所借鉴和倚重的理论资源,他们是:克丽斯汀·德尔菲、安吉拉·卡特和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性理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布鲁斯·林可恩和乔纳森·Z·史密斯关于信仰与实践以及神话与仪式的理论,费迪南·德·索绪尔、罗兰·巴尔特以及罗伯特·以尼斯的符号学,安东尼奥·格莱姆斯和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米歇尔·福柯和柯立思·威登的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理论以及阿尔诺德·凡·基尼浦、斯坦利·坦比亚和罗纳德·格莱姆斯的仪式研究。众多的理论资源被融汇贯通地运用于此书中,却丝毫不能淹没作者独立鲜明的立场、观点和目的,那就是反西欧二元主义,反本体论逻辑,立足多元文化主义立场,通过研究剖析文学、影视、神话、战争、宗教仪式和圣像符号象征等包含的性别/性符号及其符码系统,在对神话、仪式、符号象征等意识形态机制的跨学科研究和语言学的话语分析中,揭示性别/性符号及性别/性意识形态的形成机制,试图发展出一套能更好地理解性别/性符号系统的理论装备——性别符号学,挑战性别/性意识形态的本体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