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什么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个部分排列要适当;而是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规模,因而美必须具有的可观性和整体感。可观性指其使人易于观察,与人的视觉或听觉相吻合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美与善,解脱了把美学判断与道德判断混淆起来的倾向。确认美与善不同,善永远居于实践中,美则是在不运动的东西中。他的意思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美都是善,但并不是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既是善的同时又是愉悦的才是美的,进而又区别了美和功利。
是哪位哲学家最早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
是柏拉图最早提出的。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记叙了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最后承认未能最终解决美的问题,以“美是难的”结束。
中国最早提出美这个范畴的人?
孔子
是孔子。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到了20世纪,蔡元培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生。 席勒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使人受到一种强迫(压力)。
美是关系的学说是谁提出的?
美在关系的学说是狄德罗提出的美学观点,即事物的所有性质都是美的根源。他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