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分析法谁提出的?
博比特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即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
博比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所以,课程开发得先弄懂完美的成人生活包含有哪些经验领域(活动领域)是必须要掌握的,于是,博比特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进行了审视与分析,得出儿童在成人之前必须得学会的十大经验领域: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经验的分析”。
世界最早提出课程论的?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这一概念的是斯宾塞。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者是?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是:泰勒。拉尔夫·泰勒(Ralph W T viler)泰勒及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s, 1949)一书的出版,他因此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此著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他一生著述甚多,但最为重要的则是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论是谁提出的?
布鲁纳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基本观点:首先,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
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主张应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应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
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把“一般发展”作为其课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称为“发展主义课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