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演进的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是正确认识和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演进过程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总是或迟或早地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但有时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一种社会意识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条件根本改变之后,仍然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二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的社会存在会有不同的社会意识,但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并不是彼此隔绝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继承以往社会意识有形或无形的成果。社会意识的这些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演进的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国社会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具体来说:
第一,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演进不能割断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应该看到,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大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异常丰厚。而且,就像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说的,“中国人受风俗的支配”,对历史和传统,中国人有种特别的情缘,有人甚至形容“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今天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数千年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乡土伦理对已充分享受着现代化物质生活条件的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和束缚是显而易见的,不可能实现彻底的“决裂”。当代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这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快速建设起来,但文化和观念形态要适应这样跃进式的变化需要必经的进程。中国的城市规模数量在快速扩张,但城市文化、社区文化尚在形成过程中。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由生活方式引发的文化特征都要相应发生变化。必须承认,物质的丰富和社会的开放对现代社会文化观念形成的影响并不是同步的。
第二,社会文化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调适期。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是说,物质财富的创造可以在较短时间实现,但人的文化观念的教化和培育则是更为艰难的和更加复杂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转型速度快,变革力度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叠加式转变。这30多年,中国走了自17世纪以来的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但是,中国社会要在短短几十年里实现包括文化观念在内的转型,这不仅意味着社会角色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更新,也意味着要改变中国社会数千年形成的某些传统习惯和文化观念。这是需要长时期调适的,短时期内出现的各种不适应在所难免。
第三,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和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在变迁速度上会存在落差。社会学家奥格本用“文化堕距”理论表述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会造成社会问题。”也就是说,物质技术方面的变化发生在前,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变化于后,这时后者就成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滞后部分,从而发生“堕距”现象。社会的转型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变迁,它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而且也意味着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的深刻转变,但是,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和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在变迁速度上是会发生落差的。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