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艾森克人格问卷及其详细解释

bdqnwqk3个月前学者9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由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编制的一种自陈量表,是在《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H)基础上发展而成。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制订,1952年首次发表,1975年正式命名。有成人问卷和儿童问卷两

评价量表的评价量表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评比量表在市场调查方面应用很广。在问卷中,调查人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可能态度,拟定有关问题的答案量表,量表的两端是极端答案,中点是中性答案,并且每个答案都事先给定一个分数。
例如:你喜欢上市场调研这一门课吗?(请在对应的数字上划钩)
按图所反映的评比量表的要求,分别进行统计,取得的平均分数值便可以代表被调查者的态度,并且还可以计算各个项目的百分率。
应用评价量表时必须注意两点:
应注意设计量表时的定量基础,并将调查得到的态度测量结果在定量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其高低; 应注意量表所测定的数量,只说明态度的不同,并不说明其他。

印象管理研究的创新点

印象管理概念和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界的关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印象管理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在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依旧存在以下几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1、印象管理过程模型的建构。要全面理解印象管理行为,需要对印象管理过程进行系统而精细的建构。一方面,自我呈现过程模型出现的较晚,整个模型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已有的研究建构新的印象管理过程模型,用以指导实证研究并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印象管理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外在因素是触发印象管理动机的主要因素,其相关的易感性人格因素有哪些。第二,印象管理过程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印象管理是如何把抽象的特征具体化,变成具体的行动,然后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表现出来。第三,印象整饰和印象维持。在初次交往或交往初期,留给对方非期望的印象后,行为人在接下来的交往中会如何行动来改变留给他人的印象。第四,印象监控。印象管理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对印象过程的监控可能发生在多种水平,需要在自动与控制两个水平探讨触发印象监控的内外部条件、行为调节机制。

2、有关印象管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文献来看,已有印象管理的各种研究只涉及到很少几个变量,大多只是考查其他变量如自尊、自我监控、控制点、情境等与整体的或普遍意义上的印象管理行为的影响,而缺乏这些变量与印象管理的不同成分或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没有严格要求,这样很难确定所研究变量在整个印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能囊括所有变量的架构图,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准确预测和控制印象管理行为。因此,进一步考查其他因素对印象管理的不同过程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关于印象管理个体差异的研究。印象管理涉及到许多影响因素,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及行为后果。从行为表现来看,印象管理存在个体间差异(行为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稳定),也存在个体内差异(行为随情境变化)。但在人格心理学研究探讨印象管理涉及个体间差异时,把印象管理策略看成是稳定的人格来测量,普遍存在量表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低,预测效度较差等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探讨的是印象管理的个体内差异,它没有涉及个体间差异,不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情境下个体间会有差异。所以,印象管理的个体差异,可能存在于印象管理的不同水平上。

4、测量方法还有待改进。迄今为止,用来研究印象管理的方法大多是问卷调查法,很少对个体的印象管理行为进行直接测量(如观察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印象管理策略的类型,观察其特定时间内使用印象管理的次数等)。采取自我报告式的问卷调查可能不够客观,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印象管理策略的使用。因为存在个体有意或无意地没有真正报告自己是否采取了印象管理策略的可能。因此,印象管理的研究方法还有待改进。

5、本土化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对印象管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理论上主要是借鉴西方,而且在方法上也缺乏权威的适合本土化的测量工具。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国外的研究并不能代替本土的研究。有研究表明,在印象管理上对于美国人等西方文化来说,强调能力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而在中国语境下的印象管理则更强调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

中国的儒家伦理的道德价值取向和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印象管理的重要背景。虽然近年来,国内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符合本地文化的印象管理研究,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领域存在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