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一位学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他主张为学应...
B
试题分析:“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自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大意是说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调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称之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争权夺利的人去关心。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举国上下,包括在野的士大夫及下层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士在内的大事,人人都有责任。近代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B符合。
点评: 用表格法识记。
明清之际
儒学思想
专制空前强化
资本主义萌芽
理学僵化
儒13
李贽
《焚书》
《藏书》
否定孔、儒权威, 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个性自由,私欲自然,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非根否儒
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
焕发生机
影响后世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尖锐地揭露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以百姓忧乐判断治乱,
主张“天下之法”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经世致用: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人概括)
王夫之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唯物论)
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认识论)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
经世致用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经世致用的的意义。
经世致用要求学者们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古人。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说: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强调凡所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明清时期有哪些相对进步的思想家?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有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政策,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有人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有人提出“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思想家们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李贽,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他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深刻地揭露,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贼,又指出专制帝王之法乃“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人之大法。此外,在经济上,反对“工商为末”的传统观念,提出工商“皆本”之论。这种见解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
顾炎武他在哲学上受到“二程”和朱熹的影响,可是他也赞成张载的唯物主义观点,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异常称赞《明夷待访录》一书,认为他的主张和《明夷待访录》相合者十之六七。他又反对理学,认为理学空言心性,那不是学问。他极力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他在哲学上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宋、明以来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把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向前发展了一步。此外,他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是耕者所有。
1、李贽。其主张反封建思想先驱。 2、黄宗羲。其抨击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 3、顾炎武。其主张学以致用,反对君主专制。 4、王夫之。提倡唯物论。
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李贽反封建思想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