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石介绍?
职业:历史学家、汉学家
生日:1930年1月22日
代表作品:《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等
简介: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原籍安徽潜山,当代华人世界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唐奖首届汉学奖。余英时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有开创性研究,是罕见曾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校延聘正教授者。他著作等身,凡数十种,包括《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
宋朝废除丞相了吗?
宋朝还没有废除丞相,明朝才开始废除丞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之后,中央政府开始设立丞相职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同属于“三公”。其中,丞相是专门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到公元135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建立明朝。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就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丞相的权利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丞相一职始设立于秦朝,终止于明朝。大致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最后的三位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就成为了这一制度的牺牲品。原丞相李善长在1390年以胡党获罪被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与胡惟庸案有牵连被诛杀。
综上所述,宋朝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
啥是翩幅?
不是“翩幅”,是“篇幅”。
篇幅,汉语词语,拼音为piān fú。
释义
1. 文章的长短。
2. 书籍报刊中的文章所占的版面。
出处
清·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然二人(指 白居易 、 元稹 )创此体后,次韵者固习以为常;而篇幅之长且多,终莫有及之者。至今犹推独步也。”
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所为之文,以修洁擅长,句栉字梳,尤工小品;然限於篇幅,无奇伟之观。”
朱熹和程颐主张什么?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程颐都是北宋理学大家,主张崇尚儒家纲常,从思维上、伦理上遵守圣人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