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概念提出者?
隐性概念提出人是迈克尔·波兰尼(1891-1976)是一位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建树虽未及波普尔,但他与波普尔一样,对集体主义(极权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也引起西方思想界的重视。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
隐性知识是指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的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在隐性知识的认识基础上,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种类型和知识螺旋,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
生物课程的发展史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等奠定了基础.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一书,这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就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这时生物科学进入了描述性阶段.
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在物理学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了实验生物学阶段.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逐渐集中在与生命本质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上.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作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标志着生物科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以学者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改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近年来,研究者不断指出“以期末考试为主”的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有些学者在比较国内外课程考核的不同后,已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措施,但对国内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影响有限。作者结合本校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实践,总结出课程考核改革的一些经验教训,希望能对国内高校的课程考核改革工作有所促进。
课程论的历史发展向我们说明了什么?
(一)基本内容:
1、工作定额制
2、标准化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符
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5、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6、实行职能工长制
(二)贡献:“‘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瑞典学者胡森(H.Husen)也曾评价说:“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了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事实上,泰勒原理研究的范式现在仍然在课程领域中占支配的地位。由此可见,“八年研究”对课程理论的发展同样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