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框架

bdqnwqk3个月前基础9

一、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回声
声音的分类 声音的特性 噪声
二、热现象 温度与温度计 融化与凝固 汽化与液化 升华与凝华
物态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
三、光现象 光的产生
光传播规律 小孔成像 光学仪器及其使用 近视眼与远视眼 望远镜和显微镜 不可见光 实像与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物质物理属性 质量 密度 比热容 分子动理论
五、力与运动 机械运动
速度定义及其计算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 弹力 重力 摩擦力 力的测量与合成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六、压强与浮力 压力与压强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与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和特点 液体压强与流速、体积的关系
浮力及其计算方法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测量液体密度的两种特殊方法
七、简单机械与功、能量 杠杆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功与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内能的定义 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
热量计算的三个重要公式:比热容公式,热值公式,热平衡方程 内燃机工作过程
八、电磁现象
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
三个重要电学实验: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焦耳定律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望采纳!!谢谢

跪求初一初二物理知识点

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1 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 物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力、热、光、电等现象,并找出其规律。
3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4 在测量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比数据的精确位小一位。
5 单位进位。特别是微米与其它单位的进位关系。
6 数据=数值+单位。
7 刻度尺使用123 1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选)
2 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看)
3 测量时物体左侧要与刻度尺的整刻度对齐。(测)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读)
8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9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择的标准物体。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5 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计算公式是:v=s/t
7 变速运动: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样的运动叫--
8 平均速度:物体通过一段路程的平均快慢程度。
第三章 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
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 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如空气、木、铁等。
3 声音的场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 人要能分辨出回声,则回声要比发声晚0.1秒以上。最少也要0.1秒。
5 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6 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8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9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0 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1 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
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
扰人们听的声音。
12 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13 噪声等级:小于40分贝安静,超过50分贝影响睡眠休息,70分贝以上干
扰谈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引超疾病,150分贝以上就损
坏人的听觉器官。
第四章 热现象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
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 温度使用应注意:
1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 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
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8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 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
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要放热
12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13 在晶体熔化曲线中有明显的三段即:固体升温段熔化段 液体升温段。
在熔化段中的物质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14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蒸发和沸腾。 汽化过程要吸热 液化过程要放热
16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
行(温度条件不同)。2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
同时进行(发生部位不同)。 3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
汽化现象(发生程度不同)。4 蒸发使自身及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等于沸点)。
17 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是:1 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 液体表面上
的空气流动情况。
18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是: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9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要放热
20 物态变化中物质越软越吸,越硬越放.
第五章 光的反射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1878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
3 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4 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 光速:3*100000千米/秒。在水中传播速度是这速度的四分之三
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速度的三分之二
6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7 法线:经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线。
8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9 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
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0 光路是可逆的。
11 漫反射:如果镜面是凹凸不平的,那么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
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镜面反射:如果镜面是光滑的,则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12 虚像: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13 平面镜成像四特点: 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
相等;3 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的连
线与镜面垂直。
14 会用垂直等距和光路图两种方法找物体的像。最关键是光路图法。
15 球面镜:利用球面的一部分进行反射的镜。
16 凹镜:利用球面的内表面进行反射的球面镜。
凸镜:利用球面的外表面进行反射的球面镜。
17 球面镜的作用: 凹镜对光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另外放在焦点的光源发出
的光经凹镜反射后,能平行射出。 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但
能够扩大视野。
18 凹镜的焦点:射向凹镜的平行光线经反射以后所会聚的点叫焦点。
第六章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这现象
2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 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折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3当光由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当光由水或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
当光线垂直入射到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4 注意: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5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6 透镜的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7 光心:通过它后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的点叫光心。
8 凸透镜的作用:对光线会聚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的焦点: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就会聚在主光轴上
的焦点。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9 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发散。
10 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反过来从焦点发过焦点的光折射后平
行平行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则入射光的延长
线过虚焦点的,折射后一定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
11 照相机的原理: u>2f fρ物,物体就上浮
2 如果浮力小于它的重力,即当ρ液L2的杠杆,但动力作用点要多移动距离
为了省距离,应选用L1ρ物,物体就下沉。>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