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专业 最适合考什么类型的研究生

bdqnwqk4个月前基础9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考工科类的研究生 像是通讯 自动化 你可以深造一下 最适合物理的了 找工作也很多机会
纳米,光电,凝聚态,高能,传感器技术,信息等等,理论方面凝聚态比较热,实验方面纳米比较热,跟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学校要求的考试科目报考。

近代物理科学的重要性

高能物理研究当前仍然是基础物理科学的最前沿,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基本观念.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高能物理在不懈地探讨微观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质量起源、时空本性等基本理论问题,这些研究又和宏观宇宙学之间存在很强的互相推动作用.

“夸克汤”被成功制造出来,对基础物理研究有什么意义?

这个是我的题,大家都让开,让我答!

为什么叫夸克汤呢,听起来这么好喝的样子?

炖汤的过程,从粒子层面上来说,就是把一坨坨黏在一起的分子打散的过程。夸克汤自然也是同样的做法。

之前提到的物质除气、液、固三种形态之外的等离子态,就是“旺火猛炖”的结果,如果说炖个肉汤是将肉里手牵手的蛋白分子打散,那等离子态更进一步,它把原子核和电子给打散了,“肉汤”里满是游离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

再把“火”调大点,加热到2万亿度甚至更高。

恭喜你,您点的麻辣味的“夸克汤”做好了!

在这一高温下,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也被“炖”烂了,组成它们的物质最基本粒子夸克都被“炖”了出来,四处乱飞。

关于夸克,有一种现象叫“夸克禁闭”,听起来就玄乎,它是指你找不到单独的夸克粒子,想单拎出一颗来把玩观察,不可能,它都是黏合在一起,这让我们无法观测夸克的本来面目。

而要闹清楚大自然的终极奥秘,就必须要夸克给拎出来。

人能上天入地,但现在却对一个小小的夸克粒子没有办法。

后来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出现,终于让科学家们如愿了,它们将重元素粒子(如金原子)加快到接近光速,然后来一次猛烈的对撞。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速度越快能量越高,两个以光速相撞的粒子能够释放出多大的能量呢?

直观的说,它能产生4万亿的高温!4万亿!妥妥地把太阳秒了个干干净净!

在这样的高温中(尽管只有几毫秒),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早就被炖烂,夸克都“流”了出来,“汤汁”鲜美,科学家们也终得以借此一窥夸克的世界。

因为这一温度跟宇宙大爆炸之初的温度相仿,我们也能借此了解,夸克(共有6种夸克)是如何组成强子(如质子和中子),强子又如何形成原子核,进而造就了我们的世界的。

所以,要搞懂直接的终极秘密,“夸克浓汤”是道必点的佳肴!

爱答冷知识的重口味萌妹子,欢迎关注!

《三体》中,汪淼的研究并不比丁仪的研究逊色,为什么丁仪有增援未来的资格而汪淼没有?

这个问题我想了想,可以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看起来比较不严肃但可能是实情的解释:没什么理由,就是作者的偏爱而已。

《三体》系列三本书,是分开三个时间段完成的。一开始的《三体》是在杂志连载,因为反响很好,就出版了单行本。《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的出版,已经是第一部结束连载之后将近一年半的事了。又过了两年多,第三部《死神永生》才出版。

大刘说过,他本来没打算出版第三部,所以才在第二部把章北海写死了。可见这三部曲并非一开始就是大刘的完整构思。现在我们读这三本书,也可以发现基本上每一本的故事都是独立的,主要人物也不同。很可能作者是写完一本之后再构思第二本,构思时也是作为全新的故事来设计的——最后出来的故事也确实是这样,三本书三个不同方向和风格的故事及主题。

因此,汪淼很可能就是作者在写第一本时设计的主角,为他设计的故事也就是第一本的故事,没打算再写别的了。所以第一本结束,汪淼的任务也就完结。等到写第二本时,作者想的是写一个全新的故事,所以人物也是重新设计的。罗辑因此粉墨登场。

当然,为了体现这是第一本的后续,还是要有一个串联人物从第一部串过来,那就是叶文洁。但作者写得很克制,让她仅仅出场对罗辑说了几句话,就再也不出现了。——强调的是第二部的独立性,尽量减少第一部的干扰。

而丁仪是个特别的例外。如之前的答主说的,这是一个在大刘许多作品中都出现过的科学家,我觉得可以算是大刘作品的某种标签或符号吧,他起的作用就是时不时出来串个场,类似电视节目中时不时出现的贴牌广告,宣示这是“大刘制造”的作品。

所以第一部写了丁仪,第二部还得找个由头让他继续出场(本来没打算写第三部,所以丁仪也是在第二部就死了),既然是找个由头,那可能就写得比较随意。反正他资格老,那就去增援未来吧。

第二个,看起来比较严肃但不一定是实情的解释:丁仪比汪淼更具备增援未来的资质。

虽然汪淼在第一部的戏份很多,而且贡献也确实很大。不但三体组织的剿灭全靠他研制的纳米丝,而且从书中看出,后来已经成熟应用的太空电梯本来也是他的研究目标。但是说到底,他只是一个纳米材料应用科学家,和丁仪这种专业研究基础物理的,存在层次上的不同。

基础物理研究在《三体》系列中的地位多重要,就不用多说了,看过书的都懂。杨冬自杀、智子锁死地球科技、丁仪感叹两百年后还能在大学里教物理、水滴屠杀人类太空舰队的末日之战,都是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基础物理的重要性。基础物理研究无法突破,应用层面再有突破也是白搭(详见之前回答的《中,人类基础物理发展被限制,为什么对抗三体文明的舰队却发展迅速?》)。

二者既然地位不一样,待遇当然也就不一样。在书中,就连汪淼自己也对申玉菲流露了这层意思:自己的研究只是应用层面的,想不通哪来那么大价值让“科学边界”如此针对他。

总之,汪淼在科学界的地位和丁仪没得比,所以他的戏份只能局限在第一本书里。另外,作者在塑造汪淼这个人物时,也是有意无意把他写得比较普通。比如被智子的障眼法弄得几乎崩溃,一直到第三部还被大史拿来说事。这种素质显然也不适合担任第二部主要人物啊,毕竟第二部一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那种真正体现人类智慧的较量,就不必让汪淼这个在第一部书里都显得畏畏缩缩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参与了。

不管大刘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把三部书的主要人物分得这么散,我觉得在客观上都达到了另一个意外的惊喜效果。正因为每一部的主角都不同,每一部的故事也不同,但互相之间又有串联,这样的“群像”描画才更显真实,更有全人类前赴后继对抗殒灭命运的悲壮感、史诗感。如此波澜壮阔的故事,确实不适合写成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那格调就未免太小了。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丁仪被网友戏称为六分仪,原因是他在大刘的六部作品中出现过它们分别是《坍缩》、《朝闻道》、《微观尽头》、《球状闪电》、《三体》系列和《时间移民》。

在现实中相当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