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力公式中电荷与距离谁对力的影响大?

bdqnwqk4个月前问题12

距离。

电场力又被称为库伦力,其表达式与万有引力的表达式很像,都是距离平方反比公式。电荷在库伦力的表达式中只是一次方关系,而距离是二次方反比关系,求导之后得出变化率与距离是三次方反比关系,可见库伦力大小对距离的变化十分敏感,特别是在近距离段。

为什么会有万有引力,引力的本质是什么?

当初牛顿发现了物质对物质具有吸引力,测算出了“引力”的公式,但是还没有场的理论。现在知道物质向周围散发出了一个引力场,并且具有能量,二物质各自的二个引力场之间相互交织,引起了力的作用,才是万有引力之源。我认为物体在运动时具有的一种动能1/2mv平方,实际上也是以场的能量方式分散在它的周围。我在1955年写过一片论文“电磁场和引力场的同构性问题”。我们都知道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织而成。一个电荷q,按速度v作直线运动时就好比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的磁场能量是多少吗?通过电流I在导线中流动时在周围产生的磁场能量的公式,经过微积分运算,可以推导出单个电荷q以直线速度v运动时在周围产生的磁场能量正好也是1/2qv平方,与物体按速度v直线运动时产生的动能公式1/2mv平方一模一样,我当时打开脑洞想像了,如果物体的动能也是储存在场里面的,那就是动能场了,如动能场和引力场交织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种相似于电磁波那样的引力波。可是没力証明。直至好像是前年吧,看到了大家现在都知道的地球收到了引力波。那引力波是由具有巨大质量的“黑洞”发生快速运动时产生的,这说明与具有巨大的动能有关。可目前还没有听到谁人对其作出明确解释,这引力波是如何发生的,可能我国还没对其引进(或还没公开公布)解释。我认为这是“黑洞”的巨大动能场对宇宙内的引力场的巨大冲击引起的。没实証,不作为“论”。

如果能够引力的本质,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发生质的变化。

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引力是两个物体或者离子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性,物理上表达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他们之间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个公式只是推演和实践得到的,目前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未解之谜。

谈下万有引力是牛顿提出的,他的提出解决了很多天体力学问题,从而创立了天体力学。

归结来说,万有引力是把引力视为由质量引起的一种基础力,爱因斯坦则把引力视为质量引起的时空弯曲的表现。量子方面认为,引力由于两个粒子交换引力导致的[机智]

为什么电磁力和引力同为平方反比力,但是电磁力可以静电平衡,为什么引力就不能?

这个问题算是问的最有水平的。其实,任何作用力都有平衡因素,所以任何作用力都有传递距离,并没有一种作用力可以以距离平方反比率无限延伸。

正电性作用力的平衡因素是负电。磁力的平衡作用力就是磁体的另一个侧面,也就是磁力是自我平衡的,其表现就是磁力线的形成闭合回路。

强力的平衡因素是质子与中子的的对立极性的互相平衡,所以,由等量中子与质子构成的原子核并没有强力极性的外泄。但是,当构成质量体的中子与质子不能平衡时,就会表现强力的外泄。由于构成星球的物质都有氕氢,这个没有中子极性中和的剩余质子极性,所以,任何一颗大质量星球都存在质子的强力剩余。但外泄的质子强力已经从核子之间的短程力转化为星球级长程力。这个力就是被誉为万有引力的星球引力。

原始宇宙的质子与中子本来是等量平衡的,但是,由于一时找不到质子配对的中子会产生衰变,所以导致了宇宙总体上的质子剩余。由于中和质子的中子极性已经缺失,所以剩余质子融汇形成的万有引力真的是没有平衡极性的。但没有平衡极性的万有引力也不是能够无限延伸的。万有引力的传递限制就是星球的同性万有引力辐射。

星球之间万有引力辐射达到密度相等时,表现的不但不是引力,而且是斥力。因此,凡具有万有引力的星球,互相之间都有万有引力辐射的同性相斥作用力,也正是这个原因,具有万有引力的天体是绝对不会互相合并的。宇宙中的星球并不会互相靠近、只会互相远离,就是由此原因决定的。

最后再说一下重力极性。其实,万有引力与重力是相反的,两颗星球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就不但不会使对方表现重力,反而会互相排斥。那么,产生重力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来这篇短文不想使用极性对应学的八卦名称,但说到重力则仍然不得不使用八卦名称,否则就说不清楚。

表现星球引力的属于乾性剩余。乾性剩余属于阳性剩余,所以同类引力辐射表现的是阳性的斥力。表现物体重力的则属于坎性体,也就是物质具有剩余坎性体。物质的这个剩余坎性体就是由质量体聚合时挥发释放了离性能量体造成的。因此,星球挥发离热性能量并不是在损失质量,而是在确确切切地生成质量,其质能分化式:0=1-6~9-4。即零性态空间挥发9-4能量生成1-6质量。

因为星球引力极性与物体重力极性是乾坎偏对应极性,所以说,不是应用极性对应学,就难于解开引力与重力的极性关系式。笔者在此再次呼吁学术研究部门去做一个液氢的引力增重实验。事关重大,未来物理学是否能够找到通衢大道,就看这个实验的能否成功。笔者确信,这个实验的成功希望有九成。希望学术研究部门承担起这个实验责任。

天体磁场的起源……

论文《天体的基本电场和基本磁场来自于弱作用类卡西米尔压力的引力作用的正负电荷分离》[16],由弱相互作用类卡西米尔压力f QFT产生的正负电荷分离,解释了历史上观测到的地电场和地磁场的起源。

引力场本质上是净(正反向抵消后)的虚中微子流。地球自身引力场和太阳引力场的净的虚中微子流将高空电离层的电子压向地球表面,产生平均120V/m向下的地电场(相当于地球表面荷电5000库仑)和此负电荷随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磁场。因为虚中微子对电子的散射截面远大于对正离子的,电子受到的净的虚中微子流压力就大于正离子受到的。电离层中的电子是自由电子,被f QFT不断地压向地球表面,直至电子多受的虚中微子流压力与正、负电荷分离的反方向静电力达到平衡为止。由于天体都有大的质量和强的引力,靠引力的聚集使其四周都有大气层和电离层,引力致地磁场的起源机制就普遍地适用于其他天体,例如行星、恒星、中子星等。天体的质量愈大则引力愈强,引力愈强则被压向天体表面的负电荷愈多。天体的转速愈快则动量矩愈大,伴生的转动电荷磁矩也就愈大。我1980年[17]从太阳系中十个天体的观测数据总结出的动量矩U伴生磁矩P的经验规律P = − G1/2 U cos θ/c,现在从理论上和实验观测上都得到了证实。式中负号表示电子的负电荷,Q= G1/2M是引力致正负电荷分离的电量(f = Q1 Q2 / r2 = G M1 M2 / r2), θ是天体的自转轴方向与净的虚中微子流方向——太阳系整体运动方向(由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得出为指向狮子座)之间的夹角。由地球自转轴的进动用cos θ可解释地磁场的反转约为每130万年一次。根据动量矩U伴生磁矩P的经验公式,1980年我用天文观测的动量矩预言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磁矩分别为 - 3.4•1028 Gs•cm3 和 1.9•1028 Gs•cm3 (用旅行者2号新测得的行星自转速度)。旅行者2号飞船1986年和1989年分别抵达天王星和海王星时测得的磁矩分别为 -1.9 •1028 Gs•cm3和 1.5•1028 Gs•cm3(四极磁矩的贡献被折合成了单一的磁偶极矩的贡献)。由中子星在形成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动量矩守恒,中子星具有极高的密度和极快的自转速度,从而有强的引力和大的动量矩。由动量矩伴生磁矩公式预言中子星会有大的磁矩和非常强的表面磁场。天体基本电场和磁场的起源机制,将直接地影响到空间科学中有关电磁特性的一切领域,例如,预言太阳黑子的自旋速度正比于它的磁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