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初中物理练习册
我觉得轻巧夺冠,北大绿卡应该不错,我上初中时成绩还不错,当时几乎用遍了各种版本的练习册,教辅书,我当时最欣赏的是《点中点》和《轻巧夺冠1+1》,讲解详细,习题量大,从初一用到了中考,很有效哦
高一物理基础填空
1.S=Vt+1/2at^2 S=V0+V1/2*t S=V1^2-V0^2/2a 2.v=v0+v1/2 v=s/t 3. 2 4.V t/2=v0+v1/2 V s/2=根号下v0^2+v1^2/2 Vt/2小于Vs/2 5.1:2:3……n 1:4:9:……n^2 1:(根号2-根号1):(根号3-根号2):……(根号n-根号n-1
八年级下册物理基础训练答案(山东教育出版社)
小林响应学校,节能环保,的倡导,上学由坐公交车改为骑自行车,小林家与学校的距离为3Km,他骑车10min可就可以到达学校。若自行车受到的平均阳力80N,求他在这段骑车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做了多少功
中医强调整体——这个思想很了不起,但传统中医理论解释正确吗?
每个人都是个整体,由气体固体液体组成,难不成在你们眼里非得把人大卸八块才叫正确吗?
很遗憾传统中医没有科学化,系统化,没有专门研究,所以中医止步不前,还不如身边的日本。必须完善中医理论,必须规范化和标准化,不能同样的病人,一个医生一个说法,一个医生一个药方。
为什么说标准模型不是宇宙的全部?有哪些物理前沿问题还没有解决?
无名有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观测不到形态的空间与观测得到形态的物质,这两者的构成成分是相同的,只是形态不同而已。空间与物质的构成成分都是旋转的“气”,旋转的气相互缠绕旋转又构成其他旋转气量子,这是微观粒子世界的标准模型。
由于宇宙自身的分辨率有限,存在普朗克尺寸,所以宇宙空间不是连线的,而是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微小粒子。由于宇宙自身的精度有限,普朗克尺寸存在误差,宇宙对空间最小分割尺寸犹豫不决,定义的空间最小分割的尺寸标准一定的误差值中波动,产生空间量子涨落现象。
由于宇宙对空间最小尺寸分割标准不一,普朗克尺寸的空间粒子块,尺寸处于波动之中,空间粒子块就发生振动和位移。对于空间分割出来的粒子块,道德经称之为“气”。
气在空间中运动,围绕相同中心运动的“气量子”,在道德经形象比喻之为“玄”,玄的本意是缠绕的线团,在道德经中引申为“气团”。
围绕相同中心运动的“气团量子”,构成更大的气团,围绕相同中心运动的“更大气团量子”又构成更大的气团。
经过层层的缠绕运动,观测不到形态的空间就转变为观测得到的物质基本粒子。气在空间中运动,使气空间中分布不均匀,产生空间气压,道德经中把空间气压称为“气冲”。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质粒子的中心都是缺乏气的“阴”,粒子周围环抱着富余的气,空间气压才宇宙的基本相互作用力。在道德经中宇宙物质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力是统一的,都来源于空间气压,都来源于物体在气中的运动。
宇宙物质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力不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现代的高能粒子物理理论是错误的。
宇宙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都是物质在空间流体中运动,产生的流体效应。
标准模型是科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因为它能解释所有的已知粒子。但它并不完美,因为目前看来,它无法预言任何未知的东西。
在物理学上,脱离过程的结果,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明白标准模型是怎么来的?以及它是怎么统一三种力的?
量子理论的时代背景量子物理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空前成功的。各种相关理论,相继横空出世,这些理论都是开创性的认知革命。而发展到60年代,量子物理在理论上的成果明显下降,研究者们大都淹没在大量的粒子实验数据上。
因为被打碎的原子碎片纷繁复杂,上百的基础粒子被发现。物理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方案,但大都不靠谱。这个时期的粒子物理学,被调侃为所有理论的半衰期只有两年。
物理学研究陷入了“脚痛医脚,眼痛医眼”的局限中,妄图以局部研究来解决整体问题。
杨-米尔斯场的出现以及阻碍1954年,杨振宁与他的学生R.L.米尔斯,发现了描述弱力与强力相互作用的场论,即杨-米尔斯场。
杨-米尔斯场是麦克斯韦场的进一步推广,在光的描述基础上,增加了电荷。理论上可以对应弱相互作用的“W粒子”交换,以及强相互作用的“胶子”交换。
在理论上,杨-米尔斯场的物理描述十分令人信服,但问题出在计算上。本用来解释强弱相互作用的杨-米尔斯场,但在计算强弱相互作用时,却无法重整化,只会得出无穷大的结果。
为什么?
这是因为在计算两个粒子相互作用时,会用到一个数学技巧,称为摄动理论。
“摄动”这个词,本来是用来描述当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旋转时,受到其他天体影响,轨道发生偏移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种偏移带来的计算误差,数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计算方式,来减小误差,这就是摄动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微扰理论”。
而在粒子的相互作用时,肯定也会产生一些“微扰”,但粒子不像天体那样具有大质量,粒子基本没有质量,运用摄动理论计算时,就会导致无穷大的出现。
本来是用来减少干扰,获得近似解的巧妙方法,在量子领域却成为了最大的误差来源,这让物理学家绝望地如撞南山。
对称性破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质量?而20年后,杰拉德·特·胡夫特利用他论文导师马丁纽斯·韦尔特曼的技巧,提出了“对称性破坏”,而且存在“对称性破坏”的粒子就能获得额外的质量。
这里简单理解下,“对称性”意味着一种能量状态,而“对称性破坏”意味着能量消失了,转变成了质量。
这将摄动理论造成的危害消减,而变得无害。胡夫特的工作成果,让杨-米尔斯场变得可重整化,也证明了杨-米尔斯场是一个明确界定的粒子相互作用理论。
随后,一大批物理学家都先后加入到了杨-米尔斯场的完善之中,或者解答它的更深层次物理意义。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对杨-米尔斯场的认知。
所以,有人说杨-米尔斯场这么牛,为什么杨振宁没有靠它获得诺奖,而是靠“宇称不守恒”获奖,原因就是杨-米尔斯场的真正呈现,是一大帮人的贡献。
杨-米尔斯场的艺名:标准模型杨-米尔斯场就像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一个潜质极佳的少年,然后成长路上磕磕碰碰,最后众人扶持,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也有了明星界所谓的艺名,就是“标准模型”。
解决了杨-米尔斯场的计算问题,使它成为了一个“解释所有已知物质的无所不包理论”。在粒子对撞机里找到的所有新粒子,大家都喜欢拿来用杨-米尔斯场解释一下,所以大家亲切地称它为“标准模型”。
在“标准模型”里,所有的力都是通过交换不同种类的量子产生的,强力、弱力、电磁力无一例外,但偏偏原本最早认识和熟悉的引力,在标准模型里成为了一个妖孽般的存在,难以理解,无法表述。
而且“标准模型”最重点的特征,就是粒子对称性的基础。
但“标准模型”比双标男还不靠谱,是货真价值的三标男。它的对称性表述,有三套标准:强力一套,弱力一套,电磁力一套。
作为粒子的大统一理论,而且是靠 “对称性”才得以起家,现在却把自身的根本弄出三套标准,难以服众啊。
所以即便威望仍在,但就连最狂热的拥护者们,现在也不认为它是物质的最终理论,因为三套标准无法统一,难免给人一种拼接之感。
总结一下,标准模型的最大失败。1、当然就是解释不了引力啦,至于所谓的引力子,一直都只是想象,从未找到。
无法与爱因斯坦相对论融合,混合后只会得出无限大的概率。
2、它只是粗糙地将三个截然不同的相互作用拼接在一起。
在我们普通人来看,似乎是统一了粒子们,但在物理学家看来,这和把大象、老鹰、鲸鱼统一在一起,称为动物,没什么区别。
3、它对世界的解释不够“经济”。因为大自然是抠门的,不会做复杂多余的事情,具有第一原理。
和相对论相比,爱因斯坦的方程仅需要3厘米就可以写完,并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描述。而标准模型全部公式起码需要书写2/3的A4纸,而且一大堆符号,太不“经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