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本好的高中物理竞赛辅导书
向你推荐《高考奥赛全程对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分高一、高二、高三册
应该适合你的,起点较低,都是历年高考名题或其改编,兼顾高考,也很有深度,有全国物理竞赛预、决赛题,并且讲的很详细。如果能课外把这本练习跟上,或至少完全弄懂里面高考的部分,那么高中物理绝对没有问题,竞赛拿个省级奖应该也行的(本人试过),但关键是要坚持。
如果你一心想搞竞赛,想拿全国奖或保送,那《新编高中物理奥赛指导》挺好,另外二楼的《高中物理竞赛培优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也挺好的,我也看过,
但需要花大量时间甚至放弃某些学科才能有所成绩,不过作为过来人提醒你一句,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篮子里。
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单就其物理技术方面杨振宁和钱学森,谁更厉害一点?
真能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只从物理方面比较杨振宁和钱学森谁更厉害一点吗?
如果我们将杨振宁先生和钱学森先生各自拥有的荣誉对比就会发现,在钱学森先生的各种头衔前面往往都有“中国”二字,比如“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原因也很简单,钱老归国后直接将我国原子弹和导弹的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毫不夸张的说,这样为祖国发展贡献重大的科学家才是我们所有人值得“追”的“偶像”。
但是,如果我说杨振宁先生和钱学森先生都是我国最厉害的科学家之一,谁会反对?如果只是从物理这个维度来对比两位明显是很局限的,相信一般人也知道杨振宁先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含金量很高,作为在特殊时期第一位回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确为中美两国在更多领域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物理领域,两位都有什么主要成就?
即便物理相关的科学家有很多,也总有新的发现被公布,但依然还有很多未解的疑惑,所以才需要历代科学家不断研究和发现。而杨振宁先生就和李政道先生一起提出:虽然宇称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呈现守恒的状态,但却不见得在弱相互作用中也守恒。
著名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便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之后更被实验证实弱相互作用场景下中宇称确实不守恒的基本事实。
当然,在杨振宁先生的整个科研生涯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除了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外,那就当属“杨—Baxter方程”了。当然,绝大多数人都并不知道这个矩阵方程是什么,但却在物理和数学中都有至关重要的应用。
而钱学森先生在物理方面的造诣主要集中在物理力学方面,早在1946年的时候,钱老就将稀薄气体在力学、化学和物理方面的不同特性结合起来研究,毫无疑问,这在当时也堪称是先驱性的工作。当时间来到1953年,钱学森先生正式提出了“物理力学”的概念,高温高压这个新的领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拓出来。
的确,如果只是从物理这个角度进行对比,那么,杨振宁先生身上的成就和光环似乎明显要闪耀一些,但正如一开始所说,完全无法抛开其他来将二位进行对比。我们可以从两人的早年经历看出,两位都曾赴美留学,但各自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和去留抉择却有很大不同,所以才有了钱学森先生那几年艰难的归国之路,以及杨振宁先生最后放弃美国国际再次成为中国公民。
为什么在大多数国民内心更崇敬的都是钱学森先生?
道理大家都懂,但偏爱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取得的所有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是没有国界的,主要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正应了那句“科学无国界”。而钱学森先生就不一样了,我国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都有他的汗马功劳,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科学家有国界”。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先生将“国为重、家为轻,名利最轻,科学最重”诠释的淋漓尽致。在钱学森先生的追悼会上,社会各界民众都自发前来为其送行,还有很多从祖国以外的地方赶回,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在钱学森先生诞辰98周年的时候正式开馆,钱学森先生的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于2011年12月8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专门建设的钱学森图书馆也在同月11号正式对外开放。
当钱学森先生的儿子在被问到如果自己的父亲没有回国,自己和妹妹和像堂兄们一样在国外长大,是不是自己的人生会有所不同时,他坦然的表示:倘若父亲留美任教和继续做研究,或许自己的确不需要等到34岁才大学毕业,更不会在40岁这个年纪才拿到硕士学位,但现在的人生也很充实,但人生没有如果。
美国人说钱学森的作用顶五个师,其实钱老的贡献五个军都比不了,钱老临终时,由三军仪仗队抬棺,数十万人送行,并举行高规格国葬,以他的贡献,无论用词典中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
而另一位物理学巨匠杨振宁可以说是爱因斯坦之后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纯粹数学、理论物理领域均有世界级的贡献,也是当今在世的贡献最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但是如果把两人比较起来谁更厉害,确根本没法对比,因为两个人的求学经历不一样,所学专业不一样,一个是工程应用领域,一个是纯粹理论研究领域。唯一相同的最重要的一点在文末告诉你。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将从两人求学经历、研究领域等方面详细说明。
钱学森的求学经历与研究钱学森大学本科专业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铁道工程专业,并不是物理专业,看到这里是不是和你的印象存在一定差距。也就是说,钱老从一开始就是专攻工科工程应用。
1935年,钱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系硕士研究生,次年获得学位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当时地球上最牛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也是空气动力学。麻省理工学院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牛的理工大学,而加州理工学院以小而美著称,人均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钱学森在本科、硕士、博士期间全部都是学习的工程应用方向,他在该领域很快崭露头角,28岁就成为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并且和导师提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36岁就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华人教授,这个记录直到21世纪才被华人教授、基因编辑大牛张峰(就是那个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大热门,虽然今年没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仍有极大概率获得以后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打破。
2019年阅兵仪式上,最出乎意料并且能同时震惊国内外眼球的就是当天出现的东风17乘波体弹道导弹,其科幻的外观,飘忽不定的弹道、精准的打击能力确实惊艳全球,而美国在该种武器领域进展确不如我国,更重要的是,美国不具备防乘波体导弹的能力,这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在这么重要的武器领域绝对领先美国的领域。
这种武器的弹道就由钱学森在上个世纪中期提出,当时被尊称为钱学森弹道,仅此一项,你说五个师能顶用吗?
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美国为了阻止钱学森带着全世界最顶级的导弹知识回国,曾软禁了他五年,据钱学森太太蒋英女士回忆,当钱学森被准许回国停止软禁时,他连话都不会说了,这并不是因为激动的说不出话,而是因为长时间监禁导致的语言功能暂时障碍,幸运的是钱学森最终回到了祖国,为新中国的导弹火箭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杨振宁的求学经历与研究方向杨振宁本硕博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一开始就是读的理论物理,与钱学森的专业差别很大。
杨振宁在理论物理中贡献极大,在他过生日时,清华曾给他送过一块黑石,上面镌刻着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其中包括非阿贝尔规范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等。
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大多是在某个物理细分领域取得一定突破,而杨振宁的工作和牛顿,爱因斯坦,波尔,海森伯差不多,属于在物理学大厦中开疆拓土,构建物理学框架的工作。这种宗师级别的物理学家百年难遇。
而且杨振宁回国后,也为咱们国家物理学教育与科研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也是一位世界级的大家。
总结来看,杨振宁与钱学森一个是研究理论物理,一个是研究空气动力学与导弹,根本属于两个不同领域,根本没法直接比较,而且无论是杨振宁还是钱学森,都在各自领域做到了全世界第一流的水准,而且都为我国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两个人都是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