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地评价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客观包含地理学,气象学,凡诸事地球物理产生的效应,如地震、地震板块运动,火山爆发,海啸,气候变化等。
地球发挥的作用挺大的,尤其是地层浅断层,地下溶洞暗河,岩层溶穴,煤矿采空区,地下水识别,识别和检测比较准确有效的,还有隧道施工,质量检测应用等技术应用程序设计等。
对于地质学来说,其他的诸多都是地球化学物理什么都是工具,地质学的精髓是探索与思维方法总结经验,没有工具支撑是空洞的,但是反过来没有地质思维做灵魂的工具是没意义的。
地球物理拒绝“陨落地质学理论”,不承认陨石坑岩浆冲击波层流里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岩石与矿物。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哪些?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重力勘探法: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值的变化而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 2、磁法勘探: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磁性,可以产生各不相同的磁场,它使地球磁场在局部地区发生变化,出现地磁异常。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这些磁异常,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 3、电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电磁感应特性和介电性,即所谓“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4、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
什么是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另有少部分由火山玻璃、胶体物质或生物遗体组成。岩石的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地球表面的每寸土地下面都有岩石的踪影。岩石圈则是指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千米,主要是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的。岩石圈紧紧地裹在地球的表面,它的下面就是地 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为100千米的软流圈。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