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哪些?

bdqnwqk7个月前学者16

中国著名哲学家:
中国先秦: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中国古代:董钟舒、杨雄、郑玄、韩愈;二程、朱熹、张载;王阳明、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
中国近现代: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贺麟。

古时候最有名的书法家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书法家 : 王羲之 王献之 颜真卿 欧阳询 柳公权 赵孟頫等

王羲之: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名,草书名作《中秋帖》

欧阳询: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颜真卿: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

柳公权:《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回元观钟楼铭并序》《冯宿碑》《苻璘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复东林寺碑》等是其传世之作

赵孟頫: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

其他还有苏轼、黄庭坚、钟繇、卫夫人、米芾、邬彤、赵佶(宋徽宗)、郑道昭、赵孟頫、唐寅、祝枝山、王铎、邓石如等著名书法家。

选择美术作品(古代和现代各一件)进行鉴赏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按照传统的分类,中国古代绘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成熟得最早。唐代和五代已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高峰时期。它始终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并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   《历代帝王图》传为唐代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⑨所作。它刻划了汉代、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个帝王的形象。唐代的这种帝王像具有“扬善抑恶”的作用,所以此画中对每个帝王的形象都富有褒贬的意义。而这种褒贬主要是体现在对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刻划之中。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显得雄略大度、气度不凡,可以体会到画家对这位帝王完全是持肯定和赞颂的态度。为了突出晋武帝的形象,画家有意将帝王的两个随从画得较小,人物的动作也较单一,表现出当时绘画能力和技巧有一定局限性。     顾闳中⑩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时期遭到南唐统治者猜忌的政坛显要韩熙载夜间宴请宾客的场面。顾闳中巧妙地构思了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五段画面,再现了夜宴的主要活动。这里选用的是全画的第二段,描绘韩熙载在亲自为歌伎起舞击鼓助兴。宾客们或坐或站,或动或静,表现出不同的神态。韩熙载本人则神情悒郁不欢,暗示出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作品显示了中国古代画家早在公元十世纪时就已经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知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英伽登在现象学文艺理论中提出了“未定点”的概念,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把理想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1、“模糊层面”的特点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尽管艺术形象真实,但也无法表现完尽作者对生活的理想观念。现代雕塑家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组雕,其艺术形象的监狱背景是模糊的,敌人的野蛮残酷是模糊的,唯一具体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比如,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不以自然物象为范本,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不同的读者视觉感知后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千差万别。 事实上,面对一幅全新的美术作品,不同的读者进行欣赏时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对“模糊层面”的认识程度,因而研究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研究“模糊层面”的意义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模糊层面”(当然也包括美术欣赏),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趋于统一化或者具体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