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疯了,海明威自杀了,梵高自残后自杀了。这些大牛们是否有高于普通人的心理疾病风险?有什么共同的原因吗?
海明威,凡高自杀是现实与理想剧烈碰撞后的悲剧。尼采的哲学诗毫无逻辑,充满狂想。象这种事情还有很多,大都发生在高智人身上。徐渭杀死老妻而多次自杀未遂,他是当之无愧的明初三才子之一,开中国画大写意先河,在抗倭上作出杰出贡献,整理了戏剧剧本《四声猿》。还有北大才子诗人海子在诗名如日中天时卧轨自杀。还有诗人顾城在异国他乡杀死朝夕相伴的妻子后自杀。天才的哲学家,艺术家都有与众不同的思维,这思维会导致精神分裂,造成歇斯底里,这些人用阴暗的视角看待生活,看待社会。正象顾城在诗中所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们长时间陷入黑暗里,最终成为被迫害狂或迫害狂,这些人当个诗人画家对社会的危害还小一些,最后杀害亲人或自杀,若当上政治家危害就大了。希特勒就是个三流的画家,后来一不留神成了纳粹党魁,战争疯子,和杀人恶魔,给全世界带来灾难。这些人精神极度紧张,经常陷入妄想之中。现在很多人欣赏凡高的画,吴冠中一生只崇拜两个人,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凡高。其实凡高的很多画都带着精神分裂的色彩,这被后人罩上印象派的光环,事实并不完全如此。而鲁迅写过《狂人日记》,他能很准确地描过狂人的状态,也说明一些问题。所幸吴冠中没狂,但他有些画满纸线条和点点,也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天才和疯子一步之遥。
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哲学家、作家、艺术家大牛们中疯了,自杀的是少数,不会比普通人的比率高多少!举锤子证明的“逻辑”有时就是闹笑话!?????…………
举例说明的优点是直观易明,可举例说明的缺点是容易隐含悖论。学过变证法的人许多都听说过一个著名的“诡辩”锤子,有人举例说一个人掉一根头发不会秃顶;掉两根头发不会秃顶;掉三根头发也不会成为秃子。因此持续头发掉下去都不会成为一个秃子????。另外,一个哲学家、作家、艺术家同时可以是一成年男人、丈夫等等多种社会角色,偏偏选取特定的角色与“心理疾病风险”挂钩,这本身从统计意义上看有点以偏概全不太“科学”。??????
如何看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
感谢邀请。
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也是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
争议,并不是因为他的哲学主张,而是他二战前对希特勒和德国纳粹的支持态度。
海德格尔中学时,就对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深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现代哲学家胡塞尔亦对其有重要影响。
1927年,海德格尔38岁时,发表了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后来,他又发表了《论根据的本质》(1929);《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1933);《赫尔德林与诗歌的本质》(1937);《论真理的本质》(1943);《论人道主义》(1949);《林中路》(1949);《形而上学导言》(1954);《什么叫思想》(1954);《演讲与论文集》(1954);《尼采》(1961-1962);《工艺与转向》(1962)。这些著作,都没有《存在与时间》的影响大。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扉页上,写着向胡塞尔致敬及非常看重与其的友谊。这表明,存在主义哲学,来源自现象学派。
(胡塞尔)
他说,之所以要写此书,是要弄清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即人存在意味着什么?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存在?
他说,由此,可以引入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询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认为,这些问题,隐藏在明显的日常生活背后。它们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过于贴近日常生活而难以把握。
他认为,人类当时的危机,产生于西方思想经历的深刻沉沦,即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结果产生异化。这种异化,可以称作“非本真的存在方式”。他说,沉沦,是人类存在不可回避的方式。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个人,程度可以不同。
他在《什么是形而上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他非常喜爱的一个概念“无”。他认为,解释人的存在,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而只能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他反对区分主体和客体,认为,最深层的认识,是“自身显示”。他讲,常人的特点,是“闲聊和好奇”,这表明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时间,是人的死亡的自由。在此过程中,会表现“虚无和无处”。
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在五六年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们认为,他开始回避回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问题。
邓晓芒先生认为,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这个概念,是最不好翻译的,不论英文的、德文的、希腊文的,都不好翻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存在”,往往以“是”来表达——就是英文的“on”或者“being”,这里面有一种逻辑含义,即动词含义,通过联系或联系词达到名词的含义。
存在主义哲学,包括海德格尔在内,也存在这个问题,比较难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其含义。大致上,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是“我”;“我”,就是“存在”;“存在”也是世界。但是,他的这个说法,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完全不同。海德格尔不太看得上笛卡尔。
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属于理性主义。但到了海德格尔,尽管他的哲学从现象学出发,然而他所表述的“存在”,即便不是反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曾经认为,全部哲学史,没有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阐述,结果把“存在”这件事耽误了。
个人以为,就存在主义哲学来说,海德格尔不如萨特更为完善、深刻和易懂。当然,萨特晚了海德格尔几十年。个人还以为,存在主义哲学,所表现的,是一战以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和无奈,但又没从根子上找到原因。
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哲学不是源而是流。考察一种哲学,只能将其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去。对海德格尔哲学亦是。
(萨特)
1933年初,纳粹在德国上台。其后,被解雇和遭迫害的大学教师有2800多人。可是,海德格尔曾率领960个教授公开宣示支持希特勒政权,并出任弗赖堡大学校长。他对学生说:“须知元首本身而且只有他一个人才是今天以及未来的德国现实及其法则”。1941年,他再版《存在与时间》时,特意把向胡塞尔直径的扉页换掉了,因为胡塞尔是犹太裔。战后直至1976年去世前,他始终试图解释这段历史,但好像没太被他人接受。
海德格尔在这里认为,人的这种去生存也即出窍状态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由人自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存在本身”所决定的,因为人的去生存即是进入“存在本身的真”。人是这样活动的,即,人是那个此,这就是说,人是存在的澄明。这个此的‘在’,而且只有这个此的在,才有出窍地去生存的基本性质。”也就是说,人的去生存归根到底是被存在所决定的:“处于其活动中的人只是由于被存在所要求而活动,人只有从这个要求中才‘已经’发现他的活动居于何处。”nn问题在于什么是存在或存在本身。海德格尔在1946年所写的这封信中所给予的规定是:存在是支配着人的生存、支配着一切存在者的活动过程的既澄明又遮蔽着的到来。应该明确指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这一规定与他在1935年写的《形而上学导论》(1953年出版)中对存在的涵义的论述是不同的。在那里,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自身涌现着的持续性在场。这也是海德格尔在50年代以后所坚持的关于存在的看法。根据这一看法,存在就是涌现、在场,而没有支配一切的内涵。相反,在1946年所写的信中,存在则是支配一切、决定一切的过程。如果存在是指自身涌现着的持续性在场,那么再用存在来指称支配一切、决定一切的意义就是不恰当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海德格尔在1949年版的《关于人本主义的信》的多个脚注中明确指出,这封信中的存在或存在本身,所表达的是“大行”(Ereignis)的意义,要用大行代替这封信中的存在或存在本身,他在多个脚注中已经这样做了。而对于大行, 海德格尔指出:“大行是源始的历史本身。”大行是使一切发生成为可能的自行(Eignen)。因此,海德格尔所说的支配一切的存在或存在本身,实际所指的就是大行。海德格尔提出,人在对存在的关系中的生存地位是:人是存在的看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