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利用下班时间多看一些书来提升文化素养,求求大神推荐几本书?

bdqnwqk7个月前基础14

靠看一些书推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基本不可能,除非你重新读大学。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靠长期积累的,不是多看点书就能提高的。看书,能增长知识,但不一定就会提高文化素养。

什么是文化素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2、见识;3、理性,或者逻辑思维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知识可以通过看书弥补,但纯粹看书,边际效应递减。最后看了也白看。我认识不少“读书人”,似乎看了很多书,但一张嘴,就感觉是“民科”。

见识无法靠看书弥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同时要走出自己的圈子,见识三教九流,如此才有有见识。

理性说白了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有人说,传统文化可以救世界,但是从逻辑上来说,传统文化连中国都救不了,怎么去救世界?

题主喜欢看书,值得点赞。如果真要推荐,我引用鲁迅先生当年的建议——少看或者不看中国书。

要想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首先这书不是娱乐之书,也不要想着轻松读书即看自己熟悉或易懂的书,锻练身体哪有不流汗的?读书提高素质,实质上就是头脑的运动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现实生活中,但凡人的提高,都是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因此,要想通过读书提高素质,要选择的图书一定是有思想(不说套话或人云亦云)、有深度(新思想和新观念)和内容丰富(广度和厚度)的书。当然,该书还要行文通俗流畅(用日常语言讲述专业知识)。《没有极限的科学》就是这样一本书,该书开宗明义就是要用普通读者看得懂的语言讲述过去只有专家才懂的理论和观念。比如介绍了现代科学观,即人的认识只具有相对性,科学理论并不是对自然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实验并不能绝对地验证理论,理论没有对错,只有认识效率的高低。比如介绍了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认识,即空间不空、物质不实;介绍了有机的量子宇宙景观,即宇宙是由量子构成的,离散的基态量子构成空间,激发量子是光子、x射线和中微子等属于能量的范畴,由高能量子组成的封闭体系是为物质。自然界中的一切物理现象,都是由离散的量子对物体碰撞的不对称造成的,即量子空间的对称性破缺。虽然《没有极限的科学》是同类书中语言最平实的,但其中毕竟涉及一些深刻的内容,需要读者仔细和反复阅读,慢慢思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你准备好了吗?

大家有没有发现,物理学家,大多数也是数学家?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很简单,数学是描述物理问题的语言。正如伽利略所说:大自然用数学的语言说话,这些语言就是直线、三角形、圆........

彭加勒说:每一个几何定理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物理定律。

欧几里德几何的平行线公理中,暗含着牛顿力学中的惯性定律,也就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因此,牛顿力学与欧几里德几何学是一致的、兼容的。

牛顿第二定律的运动方程,只有通过微分方程才能精确地表达,物质的运动状态才能定量地描述。

黎曼几何的椭圆空间中,暗含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就是引力场方程。爱因斯坦就是通过几何学定理,去推演预言物理结果的。

当然,二十世纪的理论物理学也有应用数学过度的倾向,使许多物理学家忘记了物理学是以实证为基础的经验科学不是以数学为基础的演绎科学。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或许也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

站在數學的視角看物理,物理學其實就是各種幾何學。所以,物理學家很懂數學,甚至就是數學家,也就不奇怪了。對普通人而言,只要學過物理就知道數學的重要性。沒有數學,物理是不能學的。反過來也一樣,學數學必然涉及到物理。學習微積分學中的導數,必然要講瞬時速度。這是全世界的數學教材的通例。因為導數概念的起源之一,就是對瞬時速度的研究。數學和物理,看上去是兩門學科。其實,它們永遠牢牢地捆綁在一起,永遠不可能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