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如何计算天体轨道?

bdqnwqk7个月前问题13

“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像17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现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如果在某个地方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纯粹的和唯一的功绩,那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

牛顿因其运动定律的发现与微积分的发明,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牛顿在世的时候,更是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仅次于上帝的人。那么它何以享有如此之高的称号呢,就是因为他发明的理论完美地解释了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在17世纪,欧洲文明才刚刚从中世纪的阴霾中苏醒,人们普遍认为大地星辰都是上帝的杰作,按照上帝规定的法则来运行。然而一个叫牛顿的凡人却发现了这些法则,因此人们把牛顿当神一样来崇拜。那么,牛顿的理论是如何解释了天体的运行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三定律的提出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自古希腊一直到中世纪,人们始终坚持“地心说”的观点,以希腊晚期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约100年—170年)为代表。他在著作《至大论》中全面阐述了“地心说”的理论模型,该书成为主导西方1000余年的天文学标准教材。但是随着人类天文观测手段的不断进展,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心说并不成立。直到1543年,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Nikolaj Kopernik,1473—1543年)发表了名著《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掀起了西方科学史上著名的“哥白尼革命”。随后,丹麦诞生了另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他以当时人们科学技术难以企及的精度,取得了大量的天体运行观测资料,而他的学生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则利用老师留下了这笔宝贵的资料,加上自身的勤奋与天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开普勒一开始和前人一样,认为宇宙天体绕中心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完美的圆形。但是他按照不管是托勒密还是哥白尼,乃至自己老师第谷给出的计算方法,得到的数据与老师资料中的观测数据均不相符。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形成,他放弃了行星轨道是圆形这一固有观念,认为实际应该是一个椭圆。此为基础经过大量的计算,开普勒在1609年和1619年相继发表了《新天文学》和《宇宙谐和论》,提出了著名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并因此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开普勒三定律的完整叙述如下:

1.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周期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比。即

其中,T表示行星运行的周期,a表示半长轴,C是某个常数。

开普勒虽然提出了三定律,但由于当时数学工具有限,他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而直到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发明了微积分之后,才利用这种新兴的数学工具,给出了开普勒三定律的证明。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是怎样证明的。

首先需要一些预备知识。

1.离心率与圆锥曲线的极坐标形式设F是平面上一个固定的点,l是平面上一条固定的直线。我们再选定一个固定的常数e,那么到点F的距离和到直线l的距离的比值恒等于e的点就形成一条轨迹。根据e取值的不同,轨迹呈现不同的形状。结论就是:

当e=1时,曲线是抛物线。

当e1时,曲线是双曲线。

我们称F为焦点(focus),l为准线(diretrix line),e为曲线的离心率。同时我们也知道e=c/a

证明:当e=1时,曲线很明显就是抛物线,因为这就是抛物线的定义。

当e≠1时。我们以F为原点,以与准线垂直的方向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同时也把它看成是原点为极点,x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并用字母d表示原点与准线的距离。在曲线上任选一点P,如上图,P到F的距离就是r,P到准线的距离就是d减掉P的横坐标,而P的横坐标就是r·cosθ,再根据两个距离比值等于e就可以列出式子:把式子两边平方一下

我们知道,在极坐标系中:r²=x²+y²,并且rcosθ=x,因此式子就变成当e>1时,把式子拆开,再对x和y进行配方我们把上面这个复杂的公式里边某些量设成简单的字母:于是整个式子就变成了

而这很明显就是一个椭圆了

同样对于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