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不好是否对物理和化学有影响?
数学学不好,对物理影响非常大,对化学影响不是很大。在高中阶段,物理用的数学不是很多,但需要数学思维,就是把自然语言描述的客观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到了大学,必须要用到很多数学工具了,微积分、统计、偏微分、线性代数等等,绕不开数学了。化学相对好点,化学一般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尤其高中阶段,除了算点浓度、配比一些最粗浅的数学外,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如果到了大学要学化学,也还可以,虽然部分化学偏向物理,需要数学知识,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仍然是制备、工艺等,不需要太多数学知识。
数学和物理的联系非常直观,物理是客观世界,数学是描述的语言。
数学与物理的关系,最明显的,小学奥数题,追及问题,到了中学,就是物理中常见的速度、路程问题,被小学奥数用来坑小学生用了。
物理学上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新的数学工具。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牛顿为此发明了微积分。在历史上,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谁首先发明了微积分争论不休,这里面,牛顿是当时最著名的物理学家,莱布尼茨是最为著名的数学家,可见,物理学家的数学有多好,对数学工具有多高。
还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用到了一种非欧几里得几何,黎曼几何的表述方法,也是张量的表示法,看着很简单的方程,大家知道有多复杂吗?一个方程里有十个未知数,而且是张量方程,就是说,这是个由十个方程组成的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图片来自网络)。
清华薛其坤发现了反常量子霍尔效应,作为一个凑热闹者,我去听了下报告。报告方先科普了下原理,先讲的是数学,拓扑学。现代著名的弦论物理学家威滕,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茨奖,弦论的数学要求可想而知,基本上是不懂数学根本没法看懂物理。
上次听人聊杨振宁的杨-米尔斯规范场公式非常简洁、优美,准备去研究一下,看到公式的展开有一张纸,我彻底晕菜。
所以,朋友们,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数学好,数学不好,连物理公式都看不懂。
如果是初中和高中的话,数学不好不会影响物理和化学。但是大学的数学没学好是会影响物理的,只是不会影响化学。
就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吧。
我初中和高中时,数学都不太好,都是及格左右,有时还不及格。但是我的物理和化学都还挺不错的。
上了大学之后,数学学的是高等数学,物理学的是大学物理,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关联的。大学物理里面很多计算都很复杂,会用到积分微分啥的,高数里也有习题会和物理联系起来,所以,大学里数学没学好是会影响物理成绩的哦!不过,化学就相对独立一点,不太会受数学影响。
刚上高一,数理化都听不懂,晚上11点睡觉早上5.50起来还是很困,听课还走神,该怎么办?
对于高一的学生,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这里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是这样的孩子已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越努力越窘迫”,最后出现成绩严重下滑的结果。
一、高一数理化,为什么听不懂了?
关于高一数理化听不懂的问题,我想举两个优秀同学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学生甲:女孩,高考数学成绩150分,大家可能认为她是数学学霸,其实并非如此,她高一的时候,各科成绩平平,数学甚至还是“瘸腿科”,后来她解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是高中数学难度突然增大,变得抽象难懂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假期又没有预习,所以被打得措手不及。
学生乙:女孩,重点高中班级第一名,年级前几名,物理经常考100分,但是学起物理却感觉到很吃力。初中时学物理很简单,但是很多问题,弄不明白,于是就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我也不懂, 我也给你讲不懂,到了高中你就明白了。到了高中,她发现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简直是天壤之别,自己初中那些物理知识,只是冰山上的一个小角而已。到了高中,自己课堂上能听懂,但是一做题就会错,所以她通过大量刷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即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高一也会遇到这种现象,这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但是好在她们都没有放弃, 所以后面都很成功,她们是如何做的?后面我再给讲。
二、高一到底应不应该熬夜写作业?
第二个问题,高中要不要熬夜的问题?可以明确一点,高一不熬夜,几乎没有人能写完作业!这是因为高一学生要学9门考试科目,每一科都会有作业,假如每天上4科,语数外基本上天天都上课,而数学作业一般要做2节课,理化生的作业,1节课做不完吧?一天三节晚自习根本不可能完成作业,这还不算其他科作业,这是一个几乎无法协调的问题。
所以,对于学习认真的学生来说,不熬夜肯定写不完作业,如果熬夜,第二天还要早起,学习就会受到影响,这需要学生适当调整时间。一般而言,熬夜不要超过晚上11点影响还是不大的。有人说,对于住校生如何熬夜写作业?大家都住过校,应该都有办法吧。
三、高一阶段,出现这样的问题,给你几个建议
由此可见,高一出现这种问题,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通过题主的描述,孩子应该是属于学习努力型的,所以我给出这么几点建议:
1、坦然面对现实
高一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甚至比高三都严重,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懂事的女孩,更容易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影响学校,重则休学或者退学,后果严重。
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要惊慌失措,不要大惊小怪,只要自己能够咬牙坚持,度过这个适应期就会好很多,尤其是到了高一下学期或者高二分班后,学习科目瞬间减少,学习压力就会小了很多,而高三一遍遍的复习,会把你高一落下的内容补上,所以坦然面对,积极应对才是正确的态度,这个很关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后面的措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2、学会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高一必须锻炼的能力,那么多的作业,如果都放在晚自习,那肯定是做不完的,所以学生一定要学会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原则是把事情分成轻重缓急,“整块时间做整的事情,零散的时间做零散的事情”,比如课间操之后,大约有10分钟的休息,这个时候可以背几个单词,可以做几个历史选择题,但是无法做一道数学大题,对于数学这样对思维连贯性要求很高的学科,需要放在自习课上完成。
3、改变学习方式
数理化上课听不懂,除了客观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主观原因,那就是没有预习的习惯。预习在高中学习中太重要了,因为学习内容多,速度快,跨度大,所以不预习,你根本抓不到重点。举个例子,如果运动会让你去跑步,你就去跑了,结果100名的比赛,你用了1000米的速度去跑,或者1000米的比赛,你用了100米的速度去跑,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再就是复习!不复习就做作业,作业不仅做得慢,而且出错率高,慢了就会影响效率,效率低了时间用的就多了,所以就会熬夜了。
以上是给你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给你提供帮助,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回答教育问题,欢迎关注!
才刚刚高一,千万不要灰心,不能轻言放弃!
初中和高中相比,无论是课程的内容还是难度,都明显提高了。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听课时的思维,都要随之改变,不能仍然用初中的那一套,要摸索,要尽快地适应。
这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这个过程尽量缩短。
高中数理化特别重思维,重分析。初中的数理化虽然也有思维,也有分析,但是,那种思维和分析,其难度比较小,比较“表面化”,基本上属于基础性的。到了高中,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涵盖的范围比较宽,思维的层次比较多,初中学习的思维,可能只需要一两层,高中课程的思维,最少也有两三层,甚至更多层。因此,分析、思维浅了,或者思维与分析难以深入下去,就明显地感觉到不能适应。
除了利用暑假提前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没有谁有三头六臂,就看谁能hold 得住,谁能尽快地改变自己,适应起来。
听课,是学校学习的中心环节,思想要高度集中,思维要积极,要活跃(思维跟上老师的讲授的内容和节奏,总在动,不能停滞),不能“偷懒”,就像跑步,死死地盯着你前面的那个人,不能掉队,一旦掉下来,再想跟上,那就吃力了,久而久之,越掉越远。
听课过程中,遇到一时理解不了的,随手作出“记号”,等课后再问老师,或者请教同学,不能老师已经讲到前面了,你还在那里纠结,思维就“掉队”了。
写作业之前,先将课程内容复习一遍,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公式,定理定律,等等,高中两节课连堂,这个复习的过程大约需要四十分钟的样子,复习要认真,该动笔的时候要动笔,不能“做做样子”。
写作业的时候,不要还像初中那样,一味地求快,必要的时候,还得翻翻书。碰到不会做的题,不能胡乱写,或者扔再那里不管,第二天要问老师,或者请教同学,然后自己还得动手做一遍,不能认为听懂了就完事了,听懂了啊等于掌握了!
这个过程要舍得花时间,其目的,是认真体会高中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开始的时候会比较慢,大约需要六个星期,就会找到感觉,有了感觉就会有感悟,有了感悟才能进步,否则,就是在学习的“面上”晃悠。
有一个词叫“孜孜不倦”,学习的时候,如果你真正钻进去了,有一种“孜孜”的感觉,怎么会“倦”呢?如果让你看电视,玩手机,你肯定可以玩到深更半夜,还意犹未尽,因为你已经进入了“孜孜”的状态,那是一种“忘我”的状态!
古人云,“彼人也,我人也,彼能为,我孰不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