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简介及作品
1、简介: 尼采,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2、尼采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宜的考察》《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 《历史之用途与滥用》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教育家的叔本华》 《尼采论叔本华》 《古修辞学描述》《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启示艺术家和文学家之灵魂》 《朝霞》《快乐的知识》 《乐观的智慧》 《敌基督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与恶的超越》 《道德的谱系》 《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 《上帝之死》 《上帝死了》 《尼采自传》 《看哪!这人》 《瞧这个人》《尼采的人生》 《尼采诗抄》《快乐的智慧》《我妹妹与我》
列夫特尔斯泰的简介50字
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个人成就如下: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
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
扩展资料
早年经历: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