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哲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的著作
● 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共同追求。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归根结缔都是希望从中获得快乐。快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如果金钱、权力、地位、荣誉、友谊、爱情不能带给人快乐,我认为它们就毫无价值可言。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纯粹的自私自利,不可能撇开他人只为自己活着。但是,人应该给自己留出一些独立的时间、自我的空间。正如一个哲人所说的:“这一天是我的”。当然这样说,并不表明我认同“他人即地狱”的观点。与人共处也是能够获得快乐的。人在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时,是可能也应该从中得到快乐的。● 快乐,是一种激情。在生命的湖泊中,快乐就如平静水面上微涌的波纹、泛起的浪花。快乐,也如夜空中不时绽放的礼花,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光明和温暖。作为哲学家的罗素,对生命的理解既有其出世脱俗冷静的思考,又始终怀着不可遏止的激情。他说:“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探求真理,关切人类苦难,追求美好爱情,使我们对这个充满伟大人性光辉的智者敬仰不已,又觉真诚可亲。● 如何获得快乐?罗素也给了我们清晰而简洁的答案。他说:“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这些情爱与兴趣,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情爱与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幸福。”一个人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去认识世界才有可能获得快乐与幸福。认识世界需要观察,更需要思考。对世界有了真正客观的认识,才有可能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适合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说,快乐或幸福还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问题。情爱和兴趣,是快乐发生的源泉。智慧的局限使我们的生命经常在狭隘的斤斤计较和患得患失中无谓地消耗。坦荡和宽容,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智慧。爱自己,设法满足自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是人必须使自己变得可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并拥有智慧的人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欣赏。一个懂得爱他人的人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爱。一个懂得欣赏他人并从中汲取养分的人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欣赏。在论及“美好的人生”时,罗素说:“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他说:“有爱而没有知识,或有知识而没有爱,都不可能产生美好的人生。”由此看来,美好的人生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困难事情。只要心中满怀真诚的爱意并有足够的智慧去实现它们,就够了。而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因为“爱和知识都是没有止境的;无论一种人生如何美好,总还能想像出更美好的人生。”现实往往并不能尽如人意,经常会让人感到困惑、无奈、迷茫、苦闷、厌倦。对现实不满诱发人们对超现实的向往。超现实大多具有梦幻的特征,短暂的迷醉终归要化作泡影。挣扎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人们,想拥有一份美好的人生何其难也。● 快乐应该得到珍视。 所以,快乐应该得到珍视。值得珍视的事物,其价值自然超乎寻常,也不能唾手可得。快乐或幸福感的引发,有时候是个人自己的事,更多的时候会牵扯到他人。如果一个人的快乐妨碍了他人,或而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快乐是应该受到指责和鄙视的。当然,这样的快乐也不可能持久,因为痛苦必然会在不远的地方等候他。罗素身体力行自己的快乐哲学,在对真理的求索中,他从无门户 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不轻易对他人的见解轻意作道德评判。追求快乐,担负责任,善待他人,或许就是罗素式快乐哲学的真谛。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被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1968年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1970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1970年2月2日,这个伟大的智者卒于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他的光辉将在更长远的时间里照耀我们的生命旅程。